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宝贵经验
2021-06-23 15:37:00  来源:新华日报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实践充分证明,重视抓好政治建设,党领导的各项事业就会推向前进;不抓或背离党的政治建设的正确方向,党领导的各项事业就会遭受挫折。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要持之以恒“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全党的团结统一、行动一致。

以崇高政治信仰构筑起党的精神家园。“胜负之征,精神先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革命时期,面临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以及国民党悍然发动内战等种种考验,中国共产党迎难而上,在若干历史的紧要关头力挽狂澜,在艰难困苦中完成了救国大业。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秉承“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的实干精神,党领导人民真抓实干,在曲折发展中完成兴国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全党全国引导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自此中国在如火如荼中完成富国大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图谱已经勾勒,实现强国大业指日可待。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党领导人民一步步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深层原因,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抱有坚定的政治信仰。

以坚强政治领导铸就民族复兴历史伟业。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将“支部建在连上”,此后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保证党对军队的政治领导,红军成为在党绝对领导下高度统一的武装力量,最终使革命事业取得胜利。与此同时,反观党的历史上也曾出现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党的政治领导这一错误倾向最终使党的革命事业遭受重创,陷入低潮,因此在坚持党的政治领导这一根本原则性问题上,必须毫不动摇,立场坚定。新形势下,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要汲取历史经验,以不断强化党的政治领导铸就民族复兴历史伟业。首先,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应该由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加强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其次,要继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的变与不变,坚持不懈贯彻落实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

以过硬政治能力彰显党员的忠诚本色。在党员干部所有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溯源百年光辉历程,党的几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建设。党的领导干部作为群众领袖,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路线的直接制定者、执行者,在推动党和国家建设事业中具有关键作用。毛泽东同志提出党的领导干部要“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要逐步实现各级干部“四化”,并将革命化居于首位,体现了党员干部首先应当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员干部要加强政治能力训练和政治实践历练。提高政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党员干部要在理论学习中加强思想淬炼,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党员干部要在履行政治责任的实践中加强政治历练,健全管党治党责任体系,打造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党员自律责任的责任共同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党员干部要在风险考验中加强能力训练,自觉把握形势变化,提升政治判断力,融会贯通党的理论与各项方针政策,增强政治领悟力,坚持底线思维,敢于直面现实问题,提升政治执行力。

以清朗政治生态筑牢党建的基础工程。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是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延安整风运动,为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从革命时期“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提高党员的标准而斗争”,再到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推进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规范化,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一项优良传统延续至今,昭示出强大的时代穿透力和实践价值。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党上下开展主题教育,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到“三严三实”;从“两学一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党内集中教育筑牢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思想之基,同时起草、修改与颁布《准则》和《条例》,促成党内政治生活常态化,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作出了全面系统的布局。“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要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原则性,弘扬和践行“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为涵养清朗的政治生态培育文化土壤。

王雪 陈文怡(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研究”〈19VSZ102〉和苏州大学人文社科优秀学术团队〈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国家治理研究〉阶段性成果)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