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022-10-10 09:40: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文红玉 王雨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覆盖人口多、影响范围大,为世界现代化实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中国理论和中国方案,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孕育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丰富发展现代化理论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长久以来,因占据现代化发展早期红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现代化话语霸权。国际学术界很多人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甚至认为现代化只能在西方文化土壤中发生。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证明,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又决定了现代化理论的多样性。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为形成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供了良田沃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推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方面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文化基因,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理论的全面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的现代化,对创新现代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同时积极防范和化解快速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风险与挑战,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为后发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对形成现代化发展持久动力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长久以来,贫富差距过大是阻碍各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发展中缩小贫富差距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首先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使发展具有强劲的内驱力。对于后发国家发展中面临的人口压力、城乡区域发展失衡、生态环境等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也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作出了科学回答。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合作共赢,对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我们党在领导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不仅致力于实现中国自身发展,而且注重加强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前进。扎实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平等参与、包容普惠中创造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不同国家的发展选择,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与对话协商,倡导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和地区争端问题,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对正确处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以全新视角扩展了人们对文明形态的认知,向世界展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模式与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为世界提供了认识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关系的全新思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创造性实践,使人民真正成为新文明形态的创造者和共享者,极大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彻底打破“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视角、新路径和新范例,展现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图景。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