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讲堂


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

本报评论员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时隔10年,党中央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明确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个方面的内涵。我们要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蓝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城市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城市。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定位始终围绕“人”的需求展开。创新城市旨在激活发展动能,让城市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宜居城市聚焦改善生活品质,从老旧小区改造到公共服务优化,让居民感受“家”的温度;美丽城市着力守护生态底色,以清新空气、绿色空间回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韧性城市筑牢安全屏障,通过基础设施升级、风险防控强化,为居民编织安全防护网;文明城市注重文脉传承和文明修养,让历史记忆与现代生活交融共生;智慧城市以技术赋能治理,用数字化手段破解交通拥堵、服务不均等民生难题。这六个方面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人民城市的立体图景,是满足人民对城市生活多元化、高品质期待的必然要求。

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关键在于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城市的核心是人,衡量城市建设的成效,最终要看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看宜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为1.7亿多住房困难家庭圆了住房梦。看宜业。2013年至2024年累计新增1.5亿城镇就业岗位,让无数人在城市找到实现价值的舞台。看宜游。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化与生态质量获得双提升,越来越多的城市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这些实践生动说明,只有始终把人民需求放在首位,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才有坚实根基。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5%,城市发展已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率先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新的时期,要聚焦新的命题,比如,江苏如何打好“县域牌”,把“县域经济”升级为“县域城市”?如何把握“存量提质增效”的主线任务,让城市更新更有温度?如何把“投资于城”与“投资于人”结合起来,为更多居民创造高品质生活?面对城市治理的诸多挑战,面对城市发展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提供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用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城市工作实践,坚决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

城,所以盛民也。从“加强停车位、充电桩等便民设施建设”,到“为广大市民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再到“高度关注‘一老一小’、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托幼一体服务”,此次会议的一项项具体部署,充分体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旨归。我们要深刻把握目标定位,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狠抓落实,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让中国城市在高质量发展中书写崭新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