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构建理论阵地 点亮思想光芒
2021-02-25 10:54:00  来源:新华日报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高度重视理论建设的政党,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我们遵循和坚持的重要原则。理论传播是理论强党的重要途径,建党100周年,理论传播工作责任重大。党报如何挑起理论宣传的重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入耳入脑入心?2月9日于南京举办的新华日报“新春理论座谈会”上,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扬州大学的8位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齐聚一堂,围绕新媒体语境下更高质量开展党报理论宣传、构建党报理论阵地建言献策。

“点燃思想”就能守好阵地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

传统媒体面临着来自新媒体的巨大挑战,而新华日报近年来社会、经济效益获得双丰收,充分说明传统媒体只要持续提升“点燃思想”的能力,就能守好理论宣传的传统阵地。

理论思想要深厚扎实,文字内容也要“有血有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称其为深。尤其要在“有血有肉”上多花心思多下功夫,要扎根百姓,回答好“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还要基于事实基础,讲好“我们要往哪里去”;最终形成符合科学规律、符合发展潮流的理论宣传体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地方改革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坚持理论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围绕理论重大问题,将理论宣传“科普化”,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翻译”。这要求理论宣传工作者要吃透上头、熟悉下头,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以精品精炼精彩让读者入耳入脑入心。

在创新理论宣传内容的同时,还要在宣传形式上下功夫。在撰写理论宣传文章时,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结合时事,挖掘理论宣传题材,寻找理论宣传角度,运用新颖的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浅谈、思考、探索、访谈、调查、述评、杂感、随笔等表现形式,注重图文并茂、版面美化,让理论宣传以生动活泼的形式,鲜活地传播给广大读者,从而更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

立足江苏 面向全国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袁久红

新华日报作为省级党报,应成为立足江苏、面向全国的理论传播标杆,成为扎根新时代、宣传新思想的理论高地,成为创新宣传方式、拓展理论阵地的先锋。

要撬动重大主题报道的支点,必须深耕本地、心怀全国,吃透“两头”,既吃透报道主题的背景、意义,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只有深耕地方元素,找准地方特色,才能与全国性的重大主题实现对接,通过地方元素的“点”,反映全国性的“面”,使报道与众不同,本地特色落地,独具竞争优势。党报应在体现地方特色上求突破,在突出新闻表达上有创新,产生的新闻精品让影响力走向全国,从而为全国宣传工作的大局服务。

开展理论宣传,在强调政治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学术性、学理性,强化学科根基,让理论底色更加鲜明,从理论的高度诠释好一个个时代之问。在思想引领上,要注重对错误思想的批判,发挥战斗性和政治敏感性的优势,发扬党报坚持真理、敢于斗争的优良传统。在办报方式上,要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高度重视理论传播的创新,让党报在新时代焕发更蓬勃的生命力。

选新题聚新人做新事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刚

建党100周年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大年,做好理论宣传工作要做到抓重点、抓热点、抓疑点。在党史教育、理论创新成果宣传上重点发力,在老百姓关心的理论热点问题上大力宣讲,在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面前敢于亮剑。

理论研究和宣传还要选新题、聚新人、做新事。选新题,就是要抓好理论精髓和传播规律的结合点,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趣,提升理论宣传的引领力、吸引力、渗透力、影响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聚新人,就是要鼓励年轻学者发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成果,让他们在党报上也有发声的平台,在实践中打磨他们的理论修养和宣讲能力,实现理论研究宣传梯队的年轻化。做新事,就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网络。现在,年轻人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大部分依靠互联网,推动理论上网是现实所需,也是一个必答题。可以说,过不了党的创新理论进网络这一关,就过不了理论大众化这一关。要坚持守正创新、融会贯通,紧紧围绕党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让理论适应网络传播规律,真正“活起来”“潮起来”。

打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品牌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芝健

党报打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品牌,需要发挥思想引领功能,创新理论研究,以富有创意的方式方法,为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对做好理论宣传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党报打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品牌,需要坚定信心决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深化学习研究,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时代化阐释、大众化传播;深入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伟大实践经验的创新性研究、创意性表达、创造性应用;进一步打造“思想周刊”“理论抖音”“骏马犇腾”等品牌,聚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发挥思想理论引领作用,发力实践创新,促进学科队伍建设。

为此,党报应进一步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力量,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江苏的生动实践,高举思想旗帜,点燃思想火花,传播思想精髓,培养思想方法,引领思想时尚,开拓思想前沿,澄清思想误区,凝炼思想队伍,增进思想共识,激发思想能量。

让理论宣传为中心工作服务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戴锐

理论宣传要注重建言性,把政策和理论联系结合,为地方党委和政府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把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坚持现实性,最根本的是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理论宣传不是机械地重复上级精神,而是要把研究、回答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从当代中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具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提出具有创新性和指导性的政策建议。

此外,还要注重本土性和传播性。一方面,扎根江苏实践进行理论宣传,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重要指示精神与党的创新理论结合,用理论诠释江苏成就、讲好江苏故事。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新媒体传播规律,让传统媒体更加适应受众的新阅读习惯,从观念破题创新党报传播思维,做到“从下往上讲”和“从小往大讲”齐下,“宣传灌输”与“传播推广”并重,“直观思维”与“系统思维”兼有,努力打造“爆款”理论宣传产品。

拓展理论宣传的“朋友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智

党报理论宣传必须守正创新,拓展格局视野、聚焦时代主题、创新方式方法,并将之贯彻到理论宣传的各个环节,以主流声音彰显主流价值,真正使党报理论宣传深入读者内心。守正创新不能单靠党报平台自身的力量,还要倡导合作共赢,拓展理论宣传的“朋友圈”,形成理论宣传的合力。

不断完善党报与智库的合作机制。要打造智库型媒体,尝试利用双重特性来不断拓展生存空间。继续深化与智库的合作。智库对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的研究比较专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各级党政领导的决策,而党报的受众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政策制定者和政府工作人员。党报应进一步充分发挥传播优势,广泛吸纳国内外重要智库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利用上达渠道和传播平台,发挥好提供政府决策参考、正确引导舆论、促成社会氛围的作用。

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哪些领域或哪个领域具有比较优势,然后据此找到主攻方向,并围绕这个特色方向建立专家团队。通过内部人才转型,积极引进学界、业界各领域专家,组建外围研究圈群等方式,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打造专家团队。

把关系理顺 把阵地建牢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梅景辉

党报宣传的未来方向要厘清几组关系。一是学术理论与思想理论,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理论和舆论的关系。在确保规范性的同时,应当允许理论研究和宣传具有一定创新性、争鸣性、特色性,从而更好地进行社会思潮的引领与辨析。

二是报刊媒体的短、平、快与理论思想厚重感的关系。传统媒体在适应新媒体传播格局时,不能一味追求发出来说马上有人看、马上有人点赞、马上有大量传播,也要注重思考再思考、深挖再深挖,不拿自己的短处碰新媒体的长处,而是要坚持思想厚重的长板,形成自己的特色。党报理论宣传,关键在于多思考,需要在正思、反思、后思、深思上下足功夫,让读者在汲取思想养分的同时产生信赖感和依赖感,形成党报自身的独有优势。

三是党报内部媒体平台的关系。建议全媒体多元平台共同发声,从不同的角度形成聚合效应,加深“思想的烙印”。

四是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传播之间的关系,建议重视两者间的正向联系与博弈关系,在话语体系、话语权、话语传播上共同发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理论宣传要“顶天立地”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立法

党报宣传工作不能满足于做“搬运工”和“二传手”,必须总结本省经验,将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做到“顶天立地”。

“顶天”就是坚持党性,胸怀大局。要吃透中央精神,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时刻把握时代脉搏,知晓国内外局势,并及时关注了解受众需求,更好地将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及时有效传递给社会公众。理论宣传要讲清楚相关的体系、逻辑、内涵、外延,让人充分感受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力量。特别要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联系起来,让理论为现实服务。

“立地”就是坚持人民性,践行群众路线。要贴近实际,紧接地气,将党中央的重大决策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结合起来,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只有把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满足群众的理论需求上,围绕社会热点,找准读者的关切点和兴奋点,紧密结合社会现实问题,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站在读者密切关注的视角,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宣传理论,才能及时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才能让读者对理论宣传愿读、爱读、读懂、学透。

本报记者 袁媛 整理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