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我国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人工智能、大数据、泛虚拟现实技术、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契机,数智化时代的到来正悄然掀起教育领域的新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通过数智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新变化,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育人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抓牢内容建设,推动数智化视域思政育人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数智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结合,构建数智化思政育人体系,需要在教育内容上发力。一是实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数字化思政教学内容底座,让知识、海量信息和数据成为思政教学的重要资源。二是提升思政数智化教学编码和解码能力,通过超星学习通、雨课堂、智慧树等新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实现教学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三是探索教学的去中心化,提升知识学习的自主性,打造集思想性、交互性和沉浸式体验于一体的大思政课云平台,以数字技术实现云上学习交流,为广大学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抓牢阵地建设,构建数智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新平台。数智化对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教育数智化正在经历着从简单应用向深度融合转变。运用教育数智化技术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加强整体顶层设计,健全数智一体化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推动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过程数字化、考试测评数字化、管理服务数字化,以数字化提升学习质量和学习体验。二是打造线上教育平台,加强教育链、技术链、资源链协同发展,依托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地方红色教育基地、实践基地等资源,共建交互式、沉浸式的高校思政实践基地,运用数字信息技术打造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与实践平台,实现教学和培训资源的精准供给。三是围绕提升思政效能开发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富有特色的公共教学服务平台。思政课教师要围绕教育内容打造海量化、智慧化、精品化的网络教育资源,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劳模精神、科学家精神等引入教育内容,把更多的“活教材”和“实景式”教学搬到线上,融入教育教学内容体系,促进线下教学和线上学习的有机结合,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
抓牢队伍建设,锤炼数智化时代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思政课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关键主体,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要”原则,不仅要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更要着力提升数智时代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2022年教育部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等5个维度对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是复合型工程。一是要对教师进行数字技术知识培训和线上线下协同教学能力培训,重点从使用数智化教学辅助平台等方面夯实教师基本功,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二是推动教师数字化教学经验交流,依托“部、省、校”三级培训平台,用好教育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学习思政课”、“云书院”等学习平台,打造“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工作研讨”等多类型课程,汇聚精品课程群和优势教学资源,让教师在学习和运用数字化教学中提升教育能力,基于提升思想教育成效形成特色教学模式。三是提升教师运用数字评价能力,发挥大数据对于评价和反馈学生思政成效的导向功能,让教师能够科学运用智能阅卷系统、题库系统、测评系统等数字评价工具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系统深入把握学生知识准备、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利用数字技术资源发现学生学习差异,开展针对性指导等。
抓牢校园建设,提升数智化时代思政育人的实效性。思政课教学成效,离不开教师的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育人环境的共同作用。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域,也是潜移默化开展思政教育、陶冶情操、提振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一是加强校园硬件的智能化建设,优化思政工作载体。建成智慧教室、VR多功能教室、虚拟仿真教室等教学实践场所,创设“沉浸式”、“体验式”、360度实景教学等学习环境,通过数字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的生动感和新鲜感,增强学生的课程体验。二是发挥校园大数据“精准画像”功能,加强思政育人校园资源协同。教育教学、技术、业务等部门深度分析运用大数据,针对学生思想变化情况针对性施策,推动数字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深度融合。三是强化数据“算法”价值导向,聚焦服务思政效能提升。遵循“三全育人”原则,深度发掘校园育人数据生成机理,推动形成校园各类教学育人活动、育人平台设施运行和育人成效调整反馈机制,重点优化集混合教学改革、课程具体设置、网络学习平台和智慧教室等于一体的混合型方案,切实推动数字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政实践。
(作者为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徐州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字技术赋能红色电影育人实效研究”〈项目编号:2024SJSZ048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