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现代科学技术是一个系统,可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三个层次。其中,基础科学是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实的发现,是创新的源头;技术科学是基础科学(潜在生产力)向工程技术(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中间环节;工程技术根据基础科学理论,运用技术科学原理,开发新技术、新工艺,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衡量国家科研能力与科技水平的标志。因此,基础研究在现代科技体系中具有引擎作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基础研究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工作,不断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从2012年到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从499亿元提高至约195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由4.8%提升至6.3%。同时,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取得原创性突破,一批高质量源头科技成果实现应用化、规模化、产业化,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使用,一批事关人民生命健康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功。新征程上,应提高对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把握“两条腿走路”的实践要求,为建设科技强国筑牢根基。
坚持目标导向,综合施策、多向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在加强基础研究中坚持目标导向,需要从多维度综合施策、多向发力。
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实践表明,基础研究通过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能够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更新更具前瞻性的原创发现,从而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取得首创性、突破性和引领性的创新成果,推动形成基础牢、能级高、韧性强、可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基础研究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必须靠基础研究的突破。这要求我们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同时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瞄准基础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协调创新组织模式,改善基础研究的体系结构。在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应凝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力量,形成全创新链,以大协作促进大创新。在资金投入方面,要给基础研究应有的地位,把基础科学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对待。但加大资金投入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上的叠加,需要优化结构和提高基础研究执行主体的质量,避免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为此,应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同时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投身基础研究,打造和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
鼓励自由探索,完善制度和机制保障
自由探索强调自主性的发挥或“散兵式”战术,其虽然不能快速修补短板,但有助于突破性地应对不确定性。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自由探索的历史,基础科学研究更是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的要求。为此,应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
一方面,鼓励研究者敢于突破常规,挣脱以往的研究范式、跳出传统的思维习惯,允许自由畅想、大胆假设,鼓励他们勇于挑战最前沿的基础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可以建立非竞争性、长周期的科研基金,丰富基础研究资助层次,降低申请门槛,减少行政干预,打造允许科学家自主调整研究方向进行自由探索的宽容环境;构建容错性、容失败性、容风险性评价体系,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建立科研保险池,对探索性项目投保,创新风险共担机制;等等。
另一方面,完善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机制。坚持系统观念,在科技政策、教育政策、人才政策以及立法保障等方面共同发力。关注学科交叉和创新,推动知识、技术、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基础学科之间以及基础学科同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往往能够促成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兴学科的产生,推动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的形成,很多科学前沿领域都建立在学科交叉基础上。为此,需要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搭建人工智能跨学科互动平台和共享资源的研究机构,提倡通过交流解决科学问题。同时,通过推行“科学家驻校计划”等举措,引导和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和科学兴趣,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乐于自由探索的青少年群体。
(作者:甄达洋、刘素娟,分别系呼和浩特市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北华航天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