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谋篇布局、把脉定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奔涌高质量发展澎湃浪潮。
7月5日至6日,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为主题的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州举行。贵州日报联动新华日报、安徽日报、湖北日报、湖南日报,围绕“从‘绿色家底’看生态文明建设新跨越”主题推出五省党报联动报道,生动展示沿岸各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齐心协力共绘万里长江绿色发展新图景。
江苏:工业“锈带”变生态“秀带”
“我们是常州拆除的第一家企业。拆除前,生产化学农药的厂房延伸至江边,最近的厂房离江岸只有300米。”江苏常隆化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搬迁后,公司瞄准半导体材料等高端材料项目,同时复绿约300亩。
保护长江是一场“水、气、土”污染防治综合攻坚战,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江苏位于长江下游,沿线工业企业集中、经济活动强度高、环境保护压力大。
“这一特征在常州尤为凸显,长江常州段曾是省内沿江城市中长江岸线最短、功能布局最全、化工企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相比其他地区,治污难度和压力更大。”常州滨江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巢彬介绍,作为常州市长江大保护工作的主战场,滨江经开区累计安全拆除化工企业45家,实现沿江一公里范围内低质低效化工企业“清零”;创新建立“企业退出—生态修复—指标调剂—易地使用”的“空间补偿”机制,开创全国先例。
如今,行走在长江江苏段,潮平岸阔,绿意弥漫,美丽的长江宛如轻柔的丝带,蜿蜒向前。江边时有水鸟驻足,临水照影,意趣十足。
岸渐绿,水更清,景变金。在长江大保护过程中,江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从空中鸟瞰南通,长江入海口的“南通船谷”,正冲刺世界级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
“船舶海工及航运对大气环境影响不容小觑,但在南通,这个重点行业可以实现生态与产业双向奔赴。”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炜介绍,2024年南通市1316家企业实施深度友好减排,完成清洁原料替代、锅炉专项整治等大气治理项目746个。动力能源更清洁,设备工艺更环保,产品排放更低碳。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船舶海工产业为其他传统产业“发新芽”作出示范。同时,南通的沿海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形态日益壮大,一排排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迎风旋转,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今年2月,位于如皋的长江“生态岛”建设EOD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该项目被纳入省级EOD项目库,整合长江的科创、文化和旅游资源,探索“生态+科创+旅游”的发展模式,致力于打造生态岛试验区及沿江全域功能与风景共融先行区。
从工业“锈带”变生态“秀带”,江苏沿江城市实现了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华丽转身,唱响了山水人城和谐相融、产业生态同频共振的新时代长江之歌。
□ 新华日报记者 洪 叶
贵州:续写长江“山海情”
6月8日,编号FJS—2023—099的梵净山冷杉幼苗迎来第1000天“生日”。
这种第四纪冰川残留的孑遗植物由于分布狭窄、生长缓慢,种子发芽率极低,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ER(濒危)等级,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仅分布于中国贵州铜仁梵净山局部地区。
3年前,贵州省林科院将这株幼苗由野外带回梵净山,在这片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摇篮”中,这位“冰川遗民”仿佛寻到故乡,努力生长。截至目前,包括梵净山冷杉在内,贵州已查明生物物种数量达2.4万余种,居全国第四位,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居全国第一。
从贵州的大山到江河,既是场景的变迁,更是生命的张力。
进入夏季,地处河谷地带的遵义赤水市复兴镇热气蒸腾。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飞和同事们对赤水河开展水质监测和鱼卵采集作业,赤水河里有人工投放的长江鲟鱼苗在生长,科研人员们作业时小心翼翼。
通过选择适宜生境,辅以引流和水文调度等措施,长江鲟在赤水河里实现自然产卵20万枚,并在野外成功孵化。
这次长江鲟自然繁殖试验,是长江鲟2022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野外灭绝后,首次在野外环境下产卵并自然孵化成功,让人类看到了长江鲟野外种群重建的希望。
贵州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全省超六成国土面积属长江流域,发源于云南昭通的赤水河,流经云贵川三省,在四川省合江县汇入长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
2018年起,云贵川三省共同建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并出资设立补偿资金,跨省共治赤水河成了贵州污染防治、“两山”转化的主战场。
自然的“回应”令人欣喜——
近年来,赤水河珍稀鱼类长江鲟、胭脂鱼和岩原鲤等物种种群数量增加,资源量上升。部分物种栖息范围扩大,鳗鲡、异鳔鳅鮀、红唇薄鳅等消失多年的鱼类重新在赤水河出现,赤水河常见鱼类从2016年的108种增加到现在的167种,入长江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河”“幸福河”。
作为长江上游地区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自2016年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来,贵州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高质量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4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3%,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9.1%,绿色经济占比48%左右。
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江清水向东流。作为上游生态屏障的多彩贵州,与长江流域兄弟省区市共沐长江清源,齐谋抱团发展,共同续写更为动人的长江“山海情”。
□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弘弢
安徽:“绿色”皖江释放发展新动能
长江经安徽省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五市,在江淮大地蜿蜒416公里,素有“八百里皖江”之称。
夏日时节,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雨山区交界处的薛家洼生态园内空气清新、苍翠欲滴,长江岸边芦苇随风摇曳,不时有鱼儿翻腾跃出江面,一片生机盎然景象。许多市民游客结伴来此,欣赏如画美景。
然而,多年前的薛家洼却不是这番景象。“这里曾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不仅路不好走,空气污染还严重。”马鞍山市退捕渔民陈兰香说。
薛家洼生态园毗邻长江岸边,曾是长江渔民、渔船最集中的聚散地。由于缺乏有效管控,这里一度水体污染严重。在这片986亩的区域里,曾有散乱污企业7家、非法码头3处、固废堆场1处,还有畜禽养殖场、危旧民居和停靠渔民作业船以及住家船等。
2018年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把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列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
2019年,马鞍山市开展以薛家洼为重点区域的长江东岸综合整治。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拆除非法码头、修复岸堤、植树复绿、清理固废等一系列整治工程展开。通过集中整治和生态修复,不仅鱼和鸟回来了,江豚也重现身影。
薛家洼的蝶变,是安徽整治长江沿岸生态突出问题的缩影。
近年来,安徽始终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从集中攻克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一体推进治污、治岸、治渔,还百姓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的美好家园。
为消除长江污染隐患,近年来,安徽全面排查整治长江入河排污口,已完成溯源分类,实施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段线”分级管控措施,严守污染物入江“三道防线”。安徽对长江干流4558个排污口进行全覆盖排查、监测和溯源,确定691个排污口,对其中97个工业企业排污口安装联网自动监控设备,基本实现长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水质监测监控。
保护生态环境,生态也给予反馈。2024年,安徽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率为93.8%,较2016年提高15.5个百分点,长江干流安徽段出境水质稳定在Ⅱ类优质水平。长江(安徽段)土著鱼类物种数已达到78种,比实施禁渔前增长47%,江豚种群数量达279头,比实施禁渔前增长7.3%。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近5年连续超九成。
生态优先,美丽长江“只此青绿”。当前,安徽正着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以构建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为引领,持续壮大绿色生产力。
如今,安徽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重要转变,一、二、三产所占比例优化为7.0∶38.7∶54.3。现在的安徽长江流域,汇聚全省70%的新兴产业基地、80%的高新技术企业、90%的上市公司,成为安徽发展水平最高、创新活力最强、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
□ 安徽日报记者 罗晓宇
湖北:把长江江景变成市民心中的诗与画
近日,雨过天晴,宜昌市滨江公园,在过往船只的汽笛声中,烟雨江南艺术团正在排练。副团长邱萍说,宜昌的沿江风景越来越美,大家经常来这里排练,身心愉悦。
秉承合理利用、变废为宝的集约型建设和海绵建设理念,宜昌市积极开展长江岸线整治修复,总面积118公顷。“在遵循生态红线的基础上,宜昌扩大范围,划了一条‘生态虚线’,在市民目之所及处开展修复和治理,让大家更畅快地亲水玩水,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宜昌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护中心工作人员周程尧介绍。
所谓“生态虚线”,就是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在规划部门批复的生态红线基础上,适当打破实际红线界线,扩展生态边界、形成虚拟红线,将红线内景观、地形与周边山体、水域、街道、居民区等自然衔接,达到实际红线范围内景观与虚拟红线范围内地形空间渗透互融的景观效果。
探索江岸治理新模式的宜昌,打造出一条优美长江岸线带,塑造了山水城交融的滨江空间。沿江区域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由不足10平方米提升至120平方米,成为该区域居住人口的重要配套设施,为市民提供更大的健身、休闲、娱乐空间。
在灯塔广场,岸边绿地上的休闲椅,由磷石膏制成;塑料瓶等垃圾回收设计为滨江景观;化工企业的反应釜也被保留下来,成为沿江岸线一景……在生态修复的同时,宜昌还保留原码头的传送架、龙门吊等城市符号,留存码头记忆和城市发展痕迹,形成不同功能的文化互动场。
宜昌如诗如画的江景,是生态大省长江大保护的生动缩影。千湖之省湖北,是长江干线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和三峡库坝区所在地,肩负着确保一江碧水永续东流、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大责任。今年以来,聚焦支点建设目标,全省大力实施美丽湖北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
目前,荆楚大地继续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提质增效行动,全面打好湖库治理、入河入湖排污口治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化工企业污染防治四大攻坚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眼下,湖北生态质量指数(EQI)常年保持一类,长江、汉江、清江干流水质连续6年保持Ⅱ类,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Ⅱ类。长江“微笑天使”江豚种群数量达到1200多头,水清岸绿、江豚逐浪、麋鹿成群的美景成为常态。
□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 弦
湖南:厚植“家底” 青山成“靠山”
“精准扶贫”首提地十八洞村,今年又多了长期增收之道——
4月,以565.37公顷林地获得近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减排量碳票,6月中旬,十八洞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碳票为质押,申请贷款扩建生态茶园,顺利获得工商银行湘西州分行发放的“种植e贷”300万元。
“以前山歌都唱‘山高坡陡路难走,有女莫嫁十八洞’,哪里想到现在山林正是生财的资源。”43岁的十八洞村讲解员施艳琴说,十八洞村依托红色资源快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村庄森林覆盖率从不足78%增长到87%,生态旅游、生态茶园、碳汇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
十八洞村是一个缩影。近年来,三湘大地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重点在森林抚育、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方面下功夫。今年,湖南省各级领导干部、基层群众纷纷开展义务植树,累计栽树超过1.4亿株。“这个传统已经持续40多年。”省林业局负责人介绍,如今,全省森林覆盖率53.1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86.87%,过去10年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约20万公顷,“绿色家底”越来越厚,推动湖南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转变。
丰厚的“绿色家底”带来一个个生态“奇迹”——
消失已久的中华穿山甲,携家带口在三湘山林重现身影;一批白冠长尾雉野化放归,中国特有濒危珍禽迈出恢复生机的步伐;在长江流域消失20余年、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的珍稀鱼类“鳤”,重现益阳南县茅草街水域……
湖南省林业局数据显示,过去5年,全省累计发现新物种26种、新记录86种。目前,超过7900个物种在湖南各美其美,生物多样性资源,尤其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丰厚的“绿色家底”影响着湖南绿色发展的方向——
今年“五一”假期,高椅岭旅游区游客数量同比增长1110.48%,旅游区营业收入突破2000万元。几年前,这里还是火力发电厂尾渣排放处理的中型灰坝,常年煤灰四散,土地损毁,植被破坏,被列为污染防治攻坚“夏季攻势”重点地区。
抛弃对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湖南人尝到绿色发展的甜头。
宁远县仁和镇冯石村,沿水而建的秀美小公园,成了村民休闲游乐好去处;武冈市古山村“借力”伴山水库打造山水田园,农家乐名声在外,年旅游收入超过1200万元……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道路越蹚越宽。除了生态旅游,油茶、竹子、花卉和靖州茯苓、新化黄精、通道“黑老虎”、慈利杜仲等一大批优势特色产业,让林业资源变成居民致富菜篮子、肉盘子、药园子,生态惠民扎实落地。
□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雅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