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秋影转金波”,又是一年中秋至。恰逢国庆与中秋相遇,家国叙事与团圆情愫美妙邂逅。吃月饼、玩花灯、赏美景,“苏超”赛事激战正酣、非遗民俗活动精彩纷呈……我省各地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群众欢度“双节”的热闹场景,无不诉说着小家团圆、大家幸福、家国奋进的深切祈愿。
中秋圆月高悬,寄托依恋家国的情,指引归家团圆的路。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借月抒情、以月咏志,表达心中的万般滋味。从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纯粹童真,到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无尽思念,再到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些不朽诗篇承载的,不仅是个人情思,更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岁月更迭,祭月、赏月、拜月、赏桂花等中秋习俗赓续绵延,将这份独特的文化记忆悄悄融入每一盏灯火、每一次团聚,成为刻在民族基因里的精神印记。
月圆人团圆。团圆,是“月满中秋”最本真的含义,轻轻触碰人们心中最柔软的角落。一家人品月饼、话家常,在浓浓的亲情中感受“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诗意。无论相隔千里还是近在咫尺,这份对团圆的期盼与珍视,早已超越了个体情感,升华为对“家”的文化认同。从一个个小家的温馨相聚,到对国家的归属感,团圆不只是个人的小确幸,更是爱家爱国的具象化表达。
时代的发展,为中秋注入了更多新鲜表达,也让“相聚”有了更多元的打开方式。曾经“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憧憬,如今因朝发夕至的高铁变为现实;曾经“天涯共此时”的遥望,如今借视频连线便能让思念近在咫尺。在南京,与家人、好友相约一场森林音乐节,在山林间伴着明月花香聆听美妙旋律;在淮安金湖,传统“敬月仪式”重现,让古老习俗焕发新生;在苏州昆山,海峡两岸中秋灯会光影交织,激发情感共鸣……传统节日因传承与创新有了新样式新表达,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中秋的情感内核从未改变。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历史长河中,国与家始终是命运与共的整体:家庭的幸福,离不开国家的安定;国家的繁荣,也离不开每个家庭的付出。人们期盼中秋圆满,不仅是盼阖家团圆,更盼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家国和谐。今日,我们能围坐赏月、安心团聚,正是得益于祖国的日新又新——从经济的蓬勃发展到民生的持续改善,从交通的四通八达到文化的百花齐放,国家的每一步前行,都为小家的团圆筑牢了根基。中秋的厚重底蕴在此,传统文化的隽永内涵亦在此。
国家的发展成就,是千万家庭团圆的坚实保障;而无数人的默默奉献,又为国家的安定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个中秋,边防战士坚守哨位,用忠诚守护万家灯火;公安、消防员、客运服务人员、环卫工人,保障秩序良好、交通畅通、街巷整洁……各行各业都有不少人坚守岗位,把个人的团圆心愿,化作服务他人的尽责担当。正是这些“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者,让神州大地的月色更皎洁,让万家团圆的灯火更璀璨。
明月照古今,不变家国情。中秋传统节日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宝贵资源。新中国迎来76周年华诞,决战决胜“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届四中全会。当此之时,中华儿女共赏一轮明月,共品家国情怀,更应在团圆中凝聚奋斗共识,在传承中汇聚前行力量,以每个人的微光点亮星河,续写不负时代、不负家国的崭新篇章。
□ 杨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