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我读马列经典”暨徐川学习十九大精神专题报告会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举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川分享了他对十九大精神的领悟和思考。

嘉宾:徐川

党的十九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80后”思政工作者。一篇发布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答学生问: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让“南航徐川”成为“网红”,他能将党课讲得入心入耳、场场爆满。

1.jpg

报告会现场(一)

2.jpg

徐川做报告(一)

3.jpg

徐川和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党员代表们深情朗诵《共产党宣言》节选(一)

4.jpg

徐川和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党员代表们深情朗诵《共产党宣言》节选(二)

5.jpg

徐川做报告(二)

6.jpg

报告会现场(二)

7.jpg

报告会现场(三)

  徐川的宣讲题目不是“学习党代会精神的若干体会”,而是“观测党代会的若干角度”。他说,十九大有三千多名中外记者,呈现给世界三千多个不同的观测角度。“观测的角度越多,我们会看得越透彻,也会看得越真切,所以今天我就从七个角度跟大家做一些简单的分享。”

  徐川首先选的是历史角度。“我们现在提到党代会,没有别的词,都说‘这是一次胜利的大会、圆满的大会’。其实能够用上这几个字,很不容易,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长子、时年31岁的李葆华,在赶赴中共七大的途中,和战友遭遇日军伏击,一名代表坠入深沟壮烈牺牲。

  “南航徐川”名声远播,有人总结他是做好了宣讲形式的“供给侧改革”,的确如此。“党代会里读中国,其实故事特别多。”这次宣讲开头,徐川以“讲好故事”的方式,把听众引入了党代会的历史隧道。

  时间有故事。五年一次的党代会只是现今,早期党代会,一大、二大、三大是一年一次,四大、五大两年一次,隔了一年开了六大,此后17年才开了七大,再隔11年开了八大。会址也有故事。现在会址在北京,一大在上海,广州、武汉、莫斯科、延安都做过会址。三大会址经过半个世纪的考证才最终确定;二大开了三次全会,后两次全会会址至今也没有考证出来。“为什么?因为早期党代会召开环境特别艰难,那时要开一次党代会,有的要乔装打扮,要分几批出发,有的要每天换一个地方,甚至有的还要用暗语、用假名字、用打牌打麻将掩护等等。”

  每一次党代会都决定了今后一段时期这个政党甚至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规划、蓝图,决定一些重要的人事变动,有大主题也有小细节。记者注意到,徐川既关注小细节,他的宣讲让人听得津津有味,而且能放能收,游离而不偏离,每个引人莞尔的小细节,总能引导到一个严肃的大主题上。

  “所以,时间和会址的背后,就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历程。”徐川讲述的党代会背后的故事,“段子”不断、娓娓道来,常常引得全场会心一笑和热烈鼓掌。比如二大毛泽东究竟有没有参会,大家说有,毛泽东自己说去了但没有找到地方,“那时也没有微信什么的,没法问一下,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那时开会环境的恶劣。”

  听着像“段子”,背后传递的却是严肃的话题。党的一大“南陈北李”都没到会,因为那时人们都不知道一大有这么重要;参会十三人只有两人参加了开国大典,“如果那些人知道中国共产党28年后将成为执政党呢?历史无法假设,因此真实而生动。有人因为看到才能相信,有人因为相信才能看到,不断有人掉队,也不断有人加入,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诚恳的风格和机智风趣的语言融会贯通,加上不时“自黑”一下的风格,让人觉得徐川宣讲轻松而不轻浮。去年9月10日,《顶天立地谈信仰——原来党课可以这么上》正式发行,上市第二天全网脱销。作为主要作者的徐川幽了一默:“后来一直脱销脱销,直到出现了盗版,一本党课教材和非法出版物一起出现在市面上,‘挺好的’。”参加十九大“党代表通道”后,徐川在全国“火了”,回到驻地看到有数百个未接来电,徐川调侃:“一般这是被人把电话挂到了征婚、交友、租房网站上了。”谈参加十九大期间记者会,他笑言:“以前看人家参加记者会,我以为有托儿,主持人装模作样点一个人就行,等到自己参加,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十九大期间,他参与多次中外记者见面会。“这个过程对我是非常难得的体验,也让我对‘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徐川说,面对大量中外记者,面对无法预知的提问,现场难免有些紧张。比如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的时候,就有记者问他:“你怎么看中国的改革,你认为中国的改革还存在哪些不足……”参加记者会的九位党代表都来自基层,对回答这样的问题实在心里没底。

  最终,徐川拿起了话筒。他说: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改革和与时俱进是这个政党的基本底色和动力源泉,所以改革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改革永远在路上。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勇于、敢于持续不断地向自己的人民“做承诺、划规划”,并且勇于兑现诺言,还勇于向全世界坦诚我们自身还有一些不足、还有一些短板、还有一些问题的,世界上应该只有一个国家,就是中国;这个世界上应该只有一个政党,就是中国共产党。

  讲党代会,他会讲有意思的细节,比如会议期间允不允许走动、允不允许上洗手间,但在有趣之余从不离题。比如讲鼓掌,有人好奇现场70多次掌声整齐划一,是不是有“领掌”,“有人还说报告里是不是有括号,此处可以鼓掌。”徐川在调侃后正色道:“怎么可能呢?每一次掌声背后体现的情感投射都不一样。”有的掌声是属于气势的累积,如总书记在讲到台湾问题时连续六个“任何”,气势就起来了;有的是共鸣的表达,比如总书记在讲完“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掌声很热烈,因为这是人民的期盼,安居乐业是每一个人的基本需求,而且这是五年后需要兑现的承诺;还有一些体现认同的掌声,比如讲到反腐,“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威胁”,连续两个“最”字体现的是坚定的立场,所以现场也是长时间的掌声。

  党代会报告作为政治文本,力求严谨、朴实。徐川讲“文本中的党代会”,娓娓道来,既有历史广度,也有理论高度。比如,“不忘初心”应当怎么理解?在徐川看来,这是一种传承,例如党代会的主题。“如果把十二大到十九大的报告主题罗列一下,大家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十三大报告里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十四大开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二大报告主题虽然没有提到,但正是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个明确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和实践的全部主题,这就是传承。”

  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徐川对十九大报告中的话语格外敏感。他认为,总书记是话语转换的标杆和榜样,特别擅长用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进行解疑释惑,进行深入浅出的聊天式的交流。

  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怎样才能“说”好?也是徐川一直在思考和在“党代表通道”上回答的问题。他认为,既要知道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对即时性、互动性、沟通性的新要求,还要不断充电学习,“送东西”的方式也很重要。另外,徐川在宣讲现场还特别分享了一个和十九大代表、鞍钢郭明义合影的故事。

  那是党代会结束当晚十点多,与徐川合完影,郭明义拖着两个行李箱准备赶去火车站。徐川问:“不是组委会有车送吗?”郭明义则说,我自己能回,不给组织添麻烦。“有人说这是不是作秀,我觉得要作秀应当大白天,见到人就打招呼,别人问起来就说‘我不给组织添麻烦’。”20多天后,徐川看到一则报道,郭明义的工友们说“郭明义说啥我们就信啥”。“说实话以前看到这个我是有怀疑的,但现在我觉得这个信,信的是他的人、人格、品牌,是这样一个逻辑。”

  有人觉得青年离十九大报告很远,但在高校思政工作者徐川看来,“青年”这个词恰恰是报告的高频词,青年也是必须关注党代会报告的群体。报告与青年的发展息息相关,提出要为青年群体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大力发现储备、选拔使用年轻干部等。报告对青年有期许和寄语:“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报告还为青年擘画了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徐川认为,这是史无前例的,也是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这个政党对青年的态度。“大家简单算一算,到那个时候,到2050年,能够充分享受到一个强国的种种美好的,是哪一个群体?只能是今天的青年人。那个时候能够砥柱中流引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高歌猛进的,只能是今天的青年人,是今天的90后、95后和00后。”

  来源: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号xhrbbjxllw)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陈月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