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思想周刊 > 参事 > 正文
让区域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2020-05-22 11:30:00  来源:新华日报

近年来,江苏的科技贡献率持续提高、科研成果量质齐升、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科技惠民成效显著、科技治理纵深推进,凝心聚力、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正在形成。江苏科技创新之所以成效斐然,是因为江苏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选择了正确的发展路径和有效的发展举措,使得区域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释放科技体制改革的红利。江苏遵循“改革是动力、企业是主体、产业是方向、人才是支撑、环境是保障”的思路,全方位增强体制改革的深度与广度。在中观层面上,江苏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明晰管理边界,减少对竞争领域企业科技活动的直接干预,通过税收、财政、金融等手段进行间接引导。健全科技管理协调机制,实现部门联动、政策衔接、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力图消除多头管理、职能错位、相互掣肘的弊端。在微观层面上,江苏善于运用科研项目、科技政策等科技管理工具,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增强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能力。建立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的项目立项机制,减少由官员主导的“戴帽拨款”“政绩拨款”,注重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府、企业之间的协作。

强化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科技创新活动既具有较强的风险性与不确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与非排他性,更加需要金融供给保障。1992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2009年,江苏率先设立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2012年,江苏启动省级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建设;2013年,江苏设立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条件建设与民生科技、前瞻性研究、企业创新与成果转化四项科技专项资金,加大政府对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为降低创新活动中的金融风险,江苏还构筑了汇集评估、咨询、法律、财务、融资、担保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推进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构建功能完备的创新载体。江苏汲取产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以特色建设和功能建设为重点,构建了一系列产业特色鲜明、规模效益显著、功能服务完备的科技创新载体,对提升创新绩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江苏已形成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国际企业孵化器、专业技术孵化器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竞相发展的格局。其中,高新园区以集聚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助推产业升级为宗旨,为江苏科技创新作出突出贡献。

推进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从科技运行机制、人事管理制度、科技组织架构三个方面入手,聚焦痛点、精准施策,致力于推进科技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主要举措有: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科技人员的研发积极性;以技术承包与服务来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结合;推进技术成果商品化资本化等。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江苏按照市场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对科技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报酬由市场决定。为防止出现公共技术领域难以获得足够支持的问题,江苏政府注重发挥在基础科技领域的主导作用,强化对公益类研究机构的保障,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市场目标与长效机制的有机统一。

细化科技人才的政策措施。利用高校林立、院所众多的人才优势,江苏积极利用差异化的培养、考核、激励政策。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江苏推行“外专百人计划”“引智专项”等政策,引进高端型、国际化人才,做大做强创新型人才“蓄水池”。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江苏鼓励研究型大学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目录,构建交叉融合、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摒弃单纯“数量化”绩效评价体系。为推进产学研之间的人才流动,江苏高校制定了教学、科研、科技成果转化等多元化的考核体系,打破人事管理的条框束缚,完善流动人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生活待遇、成果归属、个人权益等方面的政策。采取企业委托培养人才、企业设立大学奖学金、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措施,推进项目—企业—人才的综合建设。

营造多元竞合的创新生态。江苏较早认识到:科技创新需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改善生产要素的收益率信号,倒逼企业只能依靠科技进步与管理变革来增强竞争力,让“创新”成为企业生存战略的首选。在创新环境建设中,江苏最为重视专利代理、技术贸易、法律服务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与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的建设。江苏还成功建立知识产权证券化流动制度、知识产权贷款金融许可制度、科技创新转化风险担保管理制度,以打通资本与科技的市场对接通道。2018年,江苏打出政策“组合拳”,率先建立奖励机制、补偿机制、援助机制、免责机制、共享机制,为科技人员营造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开展创新活动的外部环境。

方维慰(作者为江苏省社科院财贸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