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思想周刊 > 脉动 > 正文
始于“偏好”,终于“套路”
2020-07-14 11:10:00  来源:新华日报

网络时代,一套新的社交礼仪正在被建构。比如,微信信息要“秒回”,聊天时不要发句号,谨慎使用微信表情包,发语音要征求对方意见……这些礼仪有的被广泛认同,有的尚有争议,有的博人一笑,却也或明或暗地影响着我们的言行,形塑着我们指尖流出的文字与符号。

社交礼仪必然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网络社交礼仪自然是现实社交礼仪的延伸与重塑。以“秒回”为例,在现实面对面的场景里,与人对话当即就会有回音。若对方默不作声、爱答不理,你心中肯定会觉得此人无礼,这其实就构成了“秒回”需求的心理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中你在判定对方无礼时,一定还参考了他的表情和举止,而这些恰恰是网络社交你所看不到的。这个时候,你个人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就会直接决定你的判断:若你是个敏感的人,可能已“脑补”无数故事;若你是个阔达的人,就不会把“秒回”与否当回事。也就是说,网络社交缺乏实景体验,也就缺乏多方位信息,各种判断更容易为个人“偏好”所左右,所谓的礼仪也不过是寻求群体身份的认同。

我们不难发现,网络社交礼仪存在着群体性特征。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适用礼仪。以表达赞美为例,用户在斗鱼会狂刷“666666”,在B站可以说“UP主请收下我的膝盖”,到了虎扑可能就是一句“老哥真不拿大家当外人”;同样的事情,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适用礼仪。以经典的“微笑”表情为例,给父母发,他们会以为你在微笑,给不熟悉的人发,他们可能会觉得这是带有讽刺意味的“呵呵”。与基于传统文化、物质空间的现实社交礼仪不同,网络社交礼仪是动态的、多变的,我们在不同礼仪中适应、调整,个人的群体身份和自我归属也在悄然转变。

既然始于“偏好”、逐于“认同”,网络社交礼仪就难免有狭隘的一面。我们看到,重庆一家装饰公司的员工因为在微信聊天中给客户发送了“微笑表情”,被认为说话阴阳怪气,惨遭投诉;浙江一员工和老板聊天时使用了“嗯”,被老板批评是不懂基本的微信礼仪……当你只根据一两个表情符号,是否多一个字的语气词,抑或是一秒钟还是一分钟回复信息,就可以对一个人的品行下结论的话,这样的礼仪将是何其武断!若人人都按照这样框定的礼仪去沟通交流,统一用“嗯嗯”表达“我愉快地知道了”,用“好哒”表示“我开心地同意了”,恐怕终是无法逃脱形式主义的窠臼,唯见套路满满,难遇诚意十足。

人际交往,贵而有礼。网络社交还是需要礼仪的,但这礼仪不应拘泥于一两个字的差别、回复信息的快慢,更重要的是推崇彼此尊重的平等对话方式,实现媒介形式上的话语平等。毕竟,有效打开交往,减少交往摩擦,才是社交礼仪的核心价值。

颜云霞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