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思想周刊 > 脉动 > 正文
有“仪”更重“礼”
2020-07-14 11:12:00  来源:新华日报

《左传》中有记载,赵简子请教什么是“揖让”“周旋”之礼,子太叔回答说:“这是‘仪’,并非‘礼’。”礼和仪的区别,对我们理解“秒回”、认识网络社交礼仪或许有更多的启发意义。

回溯网络社交礼仪发展,1999年,微软开发的即时通讯软件经过开发和整合“聊天输入提醒”进入人们的视野,负责开发的工程师说,“这是试图将礼仪添加为一种新的交流形式”。一个小小的输入框,通过聊天对话框提醒双方交流过程,丰富了文字之外的礼貌表达。而随着各种表情符号和信息发送形式的出现,网络社交礼仪也不断地演绎和发展。回复时间的长短、回复内容的多寡、表情符号的使用形式等,都拥有了“言外之意”,形成了独特的“网络社交礼仪”。

何谓“礼仪”?不妨将之视为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在现实生活中,仪容、举止、表情、服饰等都关乎礼仪。在网络空间,“社交礼仪”不仅包括基本的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换位思考等,更凸显出一个时代的风尚。拿“秒回”来说,在4G、5G信号及智能手机没有覆盖和普及的时代,我们恐怕对“秒回”并没有什么认识,也不会把别人没有及时回复信息看作不礼貌的表现,正是网络信息发展带来的便利,让我们对更高效互动有了更多的期待,将网络社交礼仪赋予了新内涵。

“不学礼,无以立”,网络礼仪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网络文化、网络规则、网络文明,一些基本的网络礼仪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学习和遵守。具体来说,收到消息后应该及时回复;不在休息时间段拨打语音、视频电话;有急事,要征求对方的同意等。但与此同时,网络社交礼仪也在提醒我们,它不仅仅关乎“礼”本身,更涉及技术、时间、经验等。一些表情对年轻的用户来说具有特定含义,对老年人群体却并不适用,一些人有在线的习惯,更多人却存在不能及时看到信息的可能性。同时,诸如聊天语音还是文字,几点发送合适,事无巨细,没有准确的“度”,很难去界定。这些,都体现了其多样性、复杂性。

“礼”的精神是相通的,是尊重、是坦诚,但具体的仪节和表现,因人而异。如果忽视了网络社交礼仪的独特性,把“社交礼仪”当成一种必然,把“及时回复”当成必须是“秒回”,表现开心一定要“哈哈哈哈”而不是“哈哈”,不但可能给双方造成压力,甚至还会影响工作和生活,引发“职场危机”“情感矛盾”。有网友心酸地说:“交流便捷了,理解却是如此之难,以致我们要不断地给自己‘加戏’。”可见,片面地理解网络社交礼仪,可能陷入另一个误区。

网络社交礼仪,应该有“仪”更重“礼”,“仪”是外在表现,会不断地发展变化,但“礼”的精神不变。这样看来,关于“秒回”,我们就大可不必心酸地感叹“我回复你是秒回,你回复我是轮回”了。

魏晓敏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