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思想周刊 > 脉动 > 正文
以理性清风驱散仇恨阴霾
2020-07-28 11:23:00  来源:新华日报

从杨丽萍不生孩子被“群嘲”,到Papi酱生孩子随丈夫姓被“围攻”;从柯洁被骂到宣布退出微博,到高晓松直播评论大翻车;从饭圈互撕的无底线追星,到公共讨论无来由的人身攻击,网络空间的戾气正在变得越来越重,似乎无论什么话题,都能引发新的对立和撕裂。原本获取资讯、交流信息、争鸣观点的公共空间,在这股“阴风”裹挟之下,不复往日的郁葱,渐渐退化成缺少生机的荒漠。

这种群体性的戾气并非凭空出现,很多都是由“宣扬仇恨”的言行催生的。何谓“宣扬仇恨”?仅仅因为观点不同或其他原因,就通过组织、煽动或引导不特定用户去攻击他人,甚至侵犯他人权益和破坏社会秩序,就是以“宣扬仇恨”引发对立。这种行为,严重伤害内容生产者、普通用户及平台,严重妨碍网络生态健康发展,特别是对那些世界观尚未确立、思想还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更是一种非常不利的误导。以整顿“宣扬仇恨”行为改善逐步失控的网络秩序,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也是非常有难度的。

为何“宣扬仇恨”在网络世界如此盛行?虚拟世界的匿名性、隐蔽性和交互性,放大了人性的美好和黑暗,这正是网络迷人和可怕的逻辑原点。有人调侃,“在互联网上,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做到正直、有影响力、不触怒逼疯三件事情。”一些人会以更大的善意和包容对待他人,另一些人则会在虚拟空间“保护罩”之下释放出内心的恶魔。在这之中,更有一些“网络引战者”人为介入、挑起战端、推波助澜,从中谋取流量和利益。当然,这也和平台运营方、个别自媒体缺乏监督管理和职业操守有关。在KPI和“10万+”的压力之下,为追求“尖叫效应”,对一些群体性违规行为视而不见,甚至默许认可,客观上加剧了戾气和仇恨情绪的蔓延。

客观来说,任何公共事件,都会激发出不同的观点,因差异而促成讨论,因讨论而形成共识,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信息茧房”的局限性、内容呈现的碎片化,以及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站队”式单向思维,使得高质量的对话、社会共识的形成,都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整顿“宣扬仇恨”要达成长期效应,还需从法律层面界定“宣扬仇恨”的内涵与外延,在自由表达与净化网络空间中找到相对精准的平衡点,这也正是其重点及难点所在。

互联网是虚拟世界,也是另一种现实世界。网络固然有放大情绪的功能,但情绪本身不是由网络决定的,而是由屏幕前的人在现实人生中的事实经历和价值判断来决定的。平台对“宣扬仇恨”行为进行整顿,只能是尽量去切断传播和放大仇恨的“阴暗的小巷”。网络之外,各方还应致力于扩大社会共识,纾解社会情绪,消融偏见和矛盾,促进理解和包容,促成一种理性、开放、建设性的社会风气,否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陈立民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