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十三五”时期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重大进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
昭示了我国法治建设和社会进步。“经国序民,正其制度”,民法典的编纂和颁布是民事法律制度走向完备化和科学化的显著标志。它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法律。从民法典开始,中国法治,特别是民事法治从此迈入了新的阶段,开启了新的时期,或者说进入了民法典时代。它宣示了中国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和社会主义法治的远大理想和憧憬,宣示了中国对民事法律体系化和科学化的理性追求和决心,也宣示了中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理念、价值取向和制度框架。
推进了我国民事立法的科学化与体系化。民事领域的法律所涉及的各项规则,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秉持科学精神,从整体的角度,设定合理的体系架构,明确各项制度的功能定位,使之相辅相成,才能做到规范有序。民法典正是这样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法典。它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有利于建立健康合理的法源体系。现在世界上共有民法典150多部,而一部相对完备的民法典,不仅能够为法官提供具体、明确的裁判依据,对普通民众而言,一部具体和明确的民法典的存在,也将使得其预测行为的法律上的后果,变得更加容易。从长远来看,这也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避免当事人通过诉讼来获取不当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有关国家机关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加强同民法典相关联、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
有助于为中国民事领域的法律工作者建立一个共同的实践性的话语交流平台。立法者、法官与法学家是建构法律体制的三股不同的力量,他们彼此之间既分工又配合,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立法者提供基本的法律规范,司法者将规范适用于具体的社会生活事实,法学家则解释法律规范,整理判例,形成学说体系,一方面以学术研究引导立法和司法,另外一方面通过法学教育,将法学思想和方法,传承下去,为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立法者、法官以及其他法律工作者,看护法治的发展。立法者、法官与法学家要以此为契机,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加强对民事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尽快构建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有效实施民法典、发展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杨 文(作者为江苏警官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