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思想周刊 > 政声 > 正文
提升大学的“育人温度”
2020-01-07 10:36:00  来源:新华日报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关系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一件大事。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办好大学,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既是党和国家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也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需要。高校要守好初心,担负使命,办好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拔节孕穗”的关键阶段,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形,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因此高校的育人工作,实际上影响的是一代青年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把育人当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仅依赖课堂教学。高等教育要立足“为党育人”的高度,本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明晰育人理念,优化顶层设计,紧抓过程管理,把牢人才出口,多角度、全方位构建完整的育人体系,营造科学的育人氛围。办有“温度”的大学,才能让青年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育人的温度在于增加管理亲和力。建立师生联系机制,开辟沟通渠道,做到学生知道学校在做什么,学校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通过建立学生想得到、用得到、找得到的联系平台,达到迅速而精准的获知、解决学生实际诉求的目的。学校的管理人员做到离开办公椅,走出空调房,到学生当中去,了解实际情况,同时经常性把学生请来,听听办公会,提提好建议。教学增加亲和力,把教学的理论讲授与知识的实际运用有机结合,思政课、专业课皆是如此。教师要研究教学规律,吃透教学内容,紧贴学科前沿,讲好现实应用,做好课程思政。讲课“接地气”,把理论“讲清楚”,而不是冷冰冰地照本宣科。建立制度,树立规范,鼓励促进教师和学生交流沟通的日常化、经常化,避免传统的大学教师“下课就走人”的现象。注重课堂育人,注重课后育人,务必和学生保持充分的交流互动,促进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增加亲和力不是讨好学生,而是严管与厚爱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感受到学校的温度,在温暖的关怀中健康成长。

  育人的温度在于增强学生获得感。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育人,在学校的发展中应让学生拥有真切的获得感。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如何把学校的发展、学科的发展、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有效转化为育人的成果,转化为学生的获得感,而不是仅仅把人才留在博士点、把项目放进统计表、把设备锁在实验室。积极推动院士、教授走进本科生课堂,积极推进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实践,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开拓服务社会功能,不断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路。学生不是学校进步的旁观者,而应是参与者受益者,这样才能在学校发展的同时有效带动育人质量的提升。

  育人的温度在于教会学生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的讲话中生动指出:“青年要顺利成长成才,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该培土时就要培土,该浇水时就要浇水,该施肥时就要施肥,该打药时就要打药,该整枝时就要整枝。”这就要求,育人工作不仅要做到符合规律,还要做到积极引领,教会学生明辨方向。相比于理论知识而言,大学生缺乏运用所学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少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因此高校要创建机制,构建平台,加大投入,帮助学生走进社会,关注社会问题,适应社会生态。教会学生下好从校园到职场的先手棋。校园和职场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职场竞争激烈,标准严格,容错率低,这种差别的适应性训练应该在高校当中完成。高校育人需要紧盯社会需求,有前瞻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型、素质型课程,增强个人素养,提升交往礼仪,促进学生迅速融入社会。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教会学生课本以外的能力、校园以外的知识,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着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社会培育更有用、更好用的人才。

  (作者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作者:李北群   编辑:蔡阳艳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