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保障人民生命健康,需要强大的生物医药产业。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生物医药技术和行业竞争力的大考。近年来,江苏多地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打造的主导产业之一。苏州提出,围绕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要全力锻造“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一号产业”;在国家级泰州医药高新区成立11周年之际,泰州提出建设“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医药健康名城,打造自主可控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新形势下,生物医药产业如何布局发展、拉动经济、造福人民?记者约请两地市长进行了专访。
记者:为什么把生物医药健康产业作为新的发展增长极?两市发展这项产业的优势和特色各是什么?
李亚平(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生物医药产业增长潜力好、发展活跃度高,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制高点,也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保障。作为面向未来的产业,生物医药成长性好,能够彰显强大的规模效应;辐射性大,能够体现显著的集群效应;创新性强,能够展现突出的竞争效应;影响性高,能够凸显优越的生态效应。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起步早、基础实,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规模扩张上走在前列,汇聚生物医药企业超3000家。二是集群发展上走在前列,集聚的创新型龙头型生物医药企业已超全国的30%。三是创新引领上走在前列,2019年新药注册受理占全省41.5%、全国14%, 3款PD-(L)1抗癌药物占全国的一半。四是产业生态上走在前列,构建起集“人才、机构、平台、资本”为一体的产业生态体系,相关从业人员近5万人。
朱立凡(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生物医药产业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泰州作为传统医药大市,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起步早、落子稳、成效明显,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自主可控的方向,聚力将之打造为支撑性、竞争力更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近几年,我们围绕建设“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医药名城,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三大优势。
一是坚实的产业基础,医药产业的总量规模连续18年“领跑”江苏,代表性企业产销规模、国内外知名药企的集聚度、高层次生物医药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度都是全国领先。二是特色的产业集聚,多个细分行业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抗体药产业形成集约创新优势,疫苗产业集群水平国内园区最高。三是成熟的产业环境,拥有首家国家级医药高新区、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三个“国字号”金字招牌。成功举办10届中国国际医药博览会。设有省药监局中国医药城直属分局,同样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在泰州申报时间更有优势。
记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从国内来看是“百舸争流”,对标国际发展潮流仍需加速追赶。各市在强化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发展方面有何“硬核”举措?
朱立凡:生物医药只靠单个企业比拼是不行的,需要形成体系力量。我们以“产业兵团”的打造,增强产业链韧性和黏性,熨平经济短期波动,提高产业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一是以集群化发展塑造产业根植力。从空间、产业“两个维度”绘制生物医药产业现状图和未来图,促进现有优势企业和重大项目裂变式发展,支持扬子江药业进军千亿级,发挥济川药业、药明康德等大企业、大项目的“硬核”集聚效应,引导苏中药业、硕世生物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打造一支航母级企业群。二是以市场化创新注入产业原动力。全面推行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建立“医药名城+医药名企”联动机制,支持扬子江药业组建国家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推动济川药业、苏中药业等争创国家级实验室,提升新药筛选、新药安评、实验动物等公共平台的服务能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以高效化项目增强产业爆发力。深入推进园区“两集中、三剥离”改革,建立重大项目服务部运行机制,开展生物制药、智慧医疗器械等行业前瞻性细分研究,编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力争落户一批龙头型、创新型项目,实现产业链关键节点的“瓶颈”突破。
李亚平:苏州以问题为导向,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一是坚持全市域统筹。去年,我们成立了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伦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拓宽视野、把稳方向、提供支撑。同时,系统谋划“1+N”发展布局,即以苏州工业园区为创新龙头、“N”为多个增长极的发展布局。二是坚持全产业推进。高质量、高频次开展招商活动,夯实产业发展根基,恒瑞、百济神州、再鼎医药等知名国际上市公司的研发总部或生产基地落户苏州。今年我们还举办了生物医药发展大会、产业链全球合作云对接等大型活动,引进了一批优质项目。其中,苏州信达生物作为知识产权拥有方,与罗氏制药达成近20亿美元的战略合作,是目前中国生物制药领域最大的国际技术合作之一。三是坚持全要素保障。制定《全力打造苏州市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地标实施方案(2020—2030年)》,致力提供最一流的人才支撑、最前沿的技术合作、最充足的资金保障。吸引国家级重点人才56位,扶持生物医药企业资金约为3.6亿元,生物医药企业完成融资超100亿元。
记者:各市如何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更精准的公共服务?
李亚平:苏州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深度融合,打造生物医药产业“一号产业”。一是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以创新药物、前沿诊断技术、高端医疗器械等为主攻方向,支持重大技术项目落地,重点引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区域性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总部。专人服务对接列入准独角兽、瞪羚、进入IPO期的生物医药企业,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二是打造创新研发“助推器”。绘制“人才热力图”,引进、培育支撑人才和紧缺人才,构建生物医药产业人才梯队。启动建设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筹建医用材料方向国家实验室,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三是争当配套服务“先行军”。着力提升临床试验能力,打造国家级试验基地,加速新药上市步伐。以资金链带动产业链,持续增强金融机构信贷力度,形成总规模不低于200亿元的产业基金群。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率先复制推广先进政策,加快审评审批、药品通关等速度,为产业发展赢得先机、赢得主动。
朱立凡:泰州深耕医药产业几十年,在漫长发展历程中积累形成的最大优势就是“懂行”,医药企业的任何诉求,哪怕是最专业化的需求,都能解决到“点子”上。我们拥有专业的技术服务平台。全市医药研发机构超过60家,建有省级以上技术创新载体48个,全球唯一的ICGEB区域研究中心成功落户,为企业创新形成强大“外脑”。我们拥有专业的资本支持体系。设立产业强市投资专项资金,组建总规模超过300亿元的产业基金30多支,提供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务。我们拥有专业的高端服务团队。成立由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学者组成的科学顾问团队、投资顾问团队、发展服务团队,让科学家、企业家摆脱俗务纠缠、专注研发生产。我们拥有专业的配套保障体系。厂房配套方面,建有各类GMP专业生产空间200万平方米;要素支持方面,确保做到用工保证不紧、用地保证不拖、用电保证不压、融资保证不难;政府保障方面,充分利用部省共建优势,不断完善新药申报、人才猎聘、产权保护、创业融资、政策咨询等支撑服务体系。
本报记者 孙 敏 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