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支持贫困地区农民在本地或外出务工、创业,这是短期内增收最直接见效的办法。劳务输出地政府和输入地政府,对贫困人口外出务工要多想办法、多做实事。”受经济下行、疫情和地质灾害叠加影响,今年就业形势较往年更为严峻。全力以赴做好贫困群众的就业工作,是在复杂多变环境中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必然举措。上半年以来,张家港市和结对帮扶的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携手聚焦劳务协作就业扶贫,创新推出一系列劳务协作举措,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脱贫,累计组织8批372名沿河籍务工人员到张家港务工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69人,助力深度贫困县沿河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托起“稳稳的幸福”。
打通“肠梗阻”,就业扶贫“有力度”。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为重点,精准匹配人岗需求,多措并举动员沿河贫困劳动力到张家港务工。张家港线上推送用工需求,由沿河落实网上招聘,上半年共向沿河提供岗位信息19期,共计8202个岗位。充分利用脱贫攻坚驻村干部和疫情防控宣传工作人员,走村入户宣传发动。在沿河官舟镇爱新村设立贵州省内首家村级东西部扶贫协作“就业服务站”,全县429个行政村全覆盖建立“劳务经纪网格服务站——外出务工报名点”,每个服务站选拔1名劳务经纪人作为站长,构建和完善全县劳务输转市场化运作体系,提高劳务输转的市场化、规范化、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就业服务“零距离”。
实施“订单化”,就业扶贫“有深度”。根据每个贫困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和就业意愿,提供免费的职业指导、就业援助等公共就业服务,并提供免费首次职业培训。发挥张家港网络平台优势,为沿河劳动力提供网络技能培训课程,让沿河务工人员疫情期间也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技能。指导300多名沿河籍务工人员免费在手机平台参加防疫培训和就业指导培训、职业技能理论知识培训。上半年累计举办4期劳务协作培训班,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87人次。依托张家港市环宇职业培训学校,在沿河联合开展以“培训、就业、服务”三位一体为导向的挖掘机、装载机驾驶技能“订单式”培训班,分2批对100名沿河贫困劳动力进行培训。首期对50名沿河学员培训1个月,经技能理论、实操考试合格后,有36人到张家港企业沙钢集团等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5人。
打好“组合拳”,就业扶贫“有温度”。对到张家港务工的沿河籍务工人员提供“人性化”务工保障和关心关爱,确保他们稳得住、留得下。开辟交通绿色通道,对经认定的复工企业组织的招工返工运输开辟绿色通道,创新实施“送雁行动”,形成“点对点”全程输送方式,组织沿河务工人员免费乘坐返岗复工专列或大巴包车到张家港。精准匹配岗位需求,在张家港设立了全国首创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劳务协作驿站,由沿河自治县人社局指派专人负责运行,有效解决了沿河籍务工人员到张家港就业空档期间无技能、无单位、无住处等问题。两地人社局签订铜仁市首个县域东西部劳务协作稳就业协议;张家港保税区(金港镇)与结对帮扶的沿河沙子街道、中寨镇、晓景乡签订贵州省内首批乡镇层面的东西部劳务协作稳就业协议,上半年率先在全省实现东西部就业扶贫协作乡镇层面稳就业协议签订全覆盖。组织部分沿河籍务工人员开展“两江一家亲、携手看港城、共话致富路”主题活动,帮助他们全面深入了解张家港城市基本情况,在港安心工作,开心生活。
就业扶贫拔“穷根”,幸福饭碗“端得稳”。针对市场经营主体,采取多项扶持政策,充分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给予组织输送补贴、一次性跟踪服务补贴。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公司、劳务经纪人等市场主体开展有组织输出,贫困劳动力到张家港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按500元/人的标准给予组织输送补贴;对输出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且提供跟踪服务的,按500元/人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跟踪服务补贴。疫情防控期间,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包括非张家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成功介绍沿河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到张家港企业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满2个月的,按1500元/人标准给予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职业介绍补贴。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公司等市场主体有组织输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到张家港就业的,组织输送费按1000元/人标准包干落实。对实地跟踪服务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稳岗跟踪服务费按300元/月/人标准落实,最长不超过6个月。对项目合作的经营性合作机构,输送到张家港市企业稳定就业3个月,完成50人以上,奖励补助6万元;完成100人以上,奖励补助12万元。
陈世海(作者为张家港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