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学习新思想 > 正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思想
2021-02-09 11:00:00  来源:新华日报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专题论述,清晰擘画出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原则导向、价值旨向和历史使命,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的建设原则与“以人民认可度”为导向的价值向度,生动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为文化强国的新时代使命和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坚定文化建设的立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新时代文化建设要坚守党和人民这一立场,就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由人民检验的文化建设衡量标准,最终以实现人民幸福为目标和共识,强化文化建设的人民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根植于人民立场,才能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阵地,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所在。

坚持文化建设的价值维度。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价值维度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价值中心就是人民认可,这既是文化治理的重要策略,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价值纠偏器。其次,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向,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文化建设最终体现为一个个“全面而自由”的人的生成。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体现着文化建设的广度与深度,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也是新时代全社会领域内达成社会价值最大公约数共识的重要路径。

坚守文化创作的源泉。人民是文化创作的源泉,在人民的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学艺术原料,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新时代文化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了解人民文化需求,用心积累、挖掘创作素材,提升文化创作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夯实创作文化精品的前提和基础;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并将自己的理想追求和人民福祉相结合,坚持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创新文化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用人民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达,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回应人民关切,反映人民心声,反映新时代中国的历史巨变,展现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不断增强人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用情书写时代,用心歌颂党和人民。

尊重文化评判的主体。社会主义文艺的服务对象是人民,创作的文化作品是给人民看的。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坚持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理念。文艺是为人民服务,文化发展的意义在于服务人民,人民是文化成果检验的主体。“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人民是文化的评价者,人民的满意度是评价文化作品的最高标准。这决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构建科学的文化评价体系,尊重人民对文化评价的话语权,以人民对文化建设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作为检验标准,坚持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与“魂”,彰显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根基。要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最根本之处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弘扬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的精髓,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契合点,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夯实中华文化的根基,实现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其次,要理论结合实际,深入中国社会,作品深刻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奋斗实践,深刻解读中国历史性变革中蕴藏的内在逻辑,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再其次要科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全面、发展、和谐、美丽的中国,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沈春梅(作者单位:江苏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