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学习新思想 > 正文
以“大思政课”驱动高校兴农人才培养
2024-11-23 08:47:00  来源:新华日报

□ 陈佩沛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建设性地提出“大思政课”这一新理念、新方法,区别于传统的思政课,更强调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育人方式,这与兴农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目标高度契合。以“大思政课”驱动高校兴农人才培养,需要深刻认识其内在驱动的价值归路、逻辑理路和实践进路。

驱动高校兴农人才培养的价值归路。运用“大思政课”助推高校培养厚植知农爱农情怀、具有强农兴农本领的农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大思政课”与兴农人才培养在育人目标上高度统一。“大思政课”首要目标在于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驱动其投身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兴农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推动各类人才主动积极地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和革新创造。“大思政课”与兴农人才培养具有相同的目标导向,即通过厚植农业情怀、扎根农村一线、服务基层农民,培养勇于投身农业建设的、政治与业务双过硬的乡村振兴专业人才,解决人才培养与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相匹配协调的问题,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创新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大思政课”与兴农人才培养在育人理念上同向同行。“大思政课”与兴农人才培养在育人路径和方法上高度契合,通过丰富兴农内涵与时代价值,引导学生以爱农强农兴农为己任,寓价值观引导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实践逻辑上驱动构建农业领域的协同育人机制,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兴农人才。“大思政课”为兴农人才培养提供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发展活力,兴农人才培养为“大思政课”推动乡村振兴提供资源平台与实践载体,实现育人理念的双向驱动。“大思政课”与兴农人才培养在社会需求面实现深度耦合。“大思政课”能够紧密结合乡村发展需求,通过科学引导学生参与乡村基层服务项目、鼓励学生在“三农”一线就业择业或自主创业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参与乡村振兴事业,促进农业人才“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有效链接。

驱动高校兴农人才培养的逻辑理路。“大思政课”是兴农人才培养的思想指导、方向引领与具体路径,兴农人才培养是“大思政课”的应用场域、实践样态与价值载体,运用“大思政课”构建兴农人才培养的“大师资”“大课堂”“大平台”,从而全面提升兴农人才培养育人实效。“大课堂”的内容构建是主体。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三农”问题,通过将农林的理论知识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国家战略、扎根田野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重塑建构一种全新的课堂生态,来唤起学生与强农兴农历史使命的“对话性实践”,既回答“是什么”,更揭示“为什么”,又示范“怎么办”,推动课程从思政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延伸,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实践思政一体推进,开发更多让学生能“解渴”、有“共鸣”、可“回味”的精品课程,打造内容深厚“大课堂”。“大师资”的队伍建设是核心。落实党管人才要求,按照“专兼结合、校社联合”的思路,激发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合力,统筹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党政管理人员、乡村振兴带头人以及带有思政色彩的育人力量参与,形成不同领域具有知识广度、实践高度和科学难度的“大师资”。“大平台”的资源保障是基石。统筹推进“大思政课”教学平台和实践基地建设,探索建立集沉浸式、参与式、体验式、情景式、案例式、互动式等方式于一体的教学系统;分专题设立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将千亩试验田、万亩农场和各级乡村实践基地打造成行走的一站集成“大平台”。

驱动高校兴农人才培养的实践进路。高校兴农人才培养通过“大思政课”的全链条嵌入,以持续性、长效化的思政引领,促进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需求精准对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坚持情怀培育,深化“认知田”。把“农”嵌入思政教育,解决好动力问题,培养“下得去”、有志向、有情怀的青年大学生。通过价值引领、情感互动和知识创造的有机结合,将大国“三农”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施田野课堂等专业特色思政课堂,建立多维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引领青年学子树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理念。坚持需求导向,深化“试验田”。把“技”送到田间地头,解决好能力问题,培养“用得上”、懂理论、善实践的青年大学生。探索形成集教学、培训、实践、创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共享实践平台和培训体系,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形成投身乡村建设的实践能力、劳动品质与创新精神。坚持问题导向,深化“双创田”。把“桥”架在校地两端,解决好定力问题,培养“留得住”、接地气、沉住气的青年大学生。通过与科技部门共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与农业部门共建农技培训中心,与农业企业共建产学研教服务中心,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乡村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使青年学生更有成就感、归属感和获得感。坚持双链融合,深化“责任田”。把“人”送上腾飞跑道,解决好潜力问题,培养“上得来”、高创商、高素质的青年大学生。明确学校、教师、社会主体在培养兴农人才中的责任。主动构建人才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培养链”与“发展链”双链融合,拓宽乡村人才的发展空间和“绿色通道”,促进人才培育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市场的发展递进蜕变。

(作者为扬州大学团委书记;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思政课’驱动下高校兴农人才‘田字型’培养机制建构与研究”〈课题编号:24YJA710004〉、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大思政课’视域下兴农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教学体系建构研究”〈课题编号:2023JSJG022〉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王晶枫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