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海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深化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科学揭示了思政课的本质和规律,阐明了讲好思政课的方向和路径,对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提供了重要启示。
把准时代脉搏点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思政课教学本质就是要做人的思想工作,只有增强思想性才能掌握人。思政课教学活动日益成为一种包括教学运行空间、制度安排空间、主体生活空间、主体间沟通交往空间等意识形态政治教化活动空间与意义存在,与社会大系统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讲深讲透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政理道理事理情理,针对时代主题和学生思想困惑问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用思想伟力和真理力量引导学生,发挥理想信念保证、价值共识认同、思想行为外化引领作用。
把准理论聚焦点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源于理论彻底的说服力、观点方法的科学性、价值追求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主题没有变,强调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强调服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广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教育,从理论的真理性、彻底性等方面提升话语吸引力和说服力。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评性相统一,做到理论与实践“双向发力”、显性与隐性方法的“一体互促”。从教学内容来看,思政课教学内容包括世界观方法论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审美与心理健康教育、国防安全、民主法治与纪律教育等复合性和时代性内容,要注重思政课教学内容与话语表达的与时俱进、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面性、时代性,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和基本原则,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注意教育的层次性,注意引导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学习理论与学会做人相结合,促进培育时代新人和立德树人目标实现。
把准学生成长点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思政课的亲和力涉及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目标等多个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在亲和力和外在亲和力、感情亲和力和理性亲和力等,是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情感力、吸引力、人文力、感染力的综合。学生成长点是指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节点。我们要聚焦学生成长阶段与特点,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因地制宜、因时而进、因材施教,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要深入研究和正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话语特点和学习习惯,在准确把握思政课教学目标、拓展教学载体、提升教育主体境界、挖掘教育方式方法、探索教育话语表达、优化教学环境生态等要素方面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要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提升教师主体素质,联系学生的情感、人文和价值追求,既激发理性共鸣实现情感共情,又彰显理论魅力增添亲和力。要加强交叉学科视野研究,善于借鉴并从新闻传播学、哲学解释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汲取营养,注重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体验相融合,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以生动的案例、感人的故事、亲身的体验,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扎实落实立德树人工程。
把准教学切入点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思政课教学体系涉及具体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方法、载体、情境等要素。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要紧扣教学切入点,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遵循“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的原则,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整合,在教学方法、内容表达、情境塑造等方面多下功夫。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整合教学资源,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师资、教材、课程体系等方面建设,统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要抓好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建设,坚持教育同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要以学科体系为基础,以教学体系为核心,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宣讲与社会实践、线下讲授与线上引导相结合原则,在解决好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育人等方面下功夫,运用“接地气”的语言、开展“深实效”的调研,推进学理化体系化的研究阐释,走近师生让思想动起来、进行话语转换让关系近起来、新媒体技术应用让工作活起来。
总之,锻造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我们要准确把握增强学校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的内在逻辑,不断提升思政课思想性来引领人,提升思政课理论性来武装人,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来感染人,提升思政课针对性来教育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战略任务落地落实。
(作者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为教育部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4JDSZK124〉;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2MLB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