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自古多柔情,家书从来系家国。家书是家人和亲友之间传递信息和情感的载体,真切反映了个体的生命历程、精神世界,同时折射出社会的变迁,也是国家兴衰变化的一面镜子。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是宗法社会,家国同构是其突出特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士人的人生理想,因此家国情怀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无论是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还是抗日英雄赵一曼“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科学家钱学森“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历代仁人志士都把国家和天下百姓作为服务的最高对象而矢志不移。家与国高度统一,为家即是为国,为国即是为家,爱国爱家成为中华传统美德,保家卫国一次次成为时代最强音,家国情怀凝结在一封封的家书中。
家书是写给最亲近的人的,本来就是私密的文字,作者没有想到会公开,所以在信中与家人敞开心扉,把无尽的思念和真挚的情感倾诉于笔端。重读革命前辈写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家书,那一个个鲜活的场面、一句句朴素的话语、一段段浓烈的情感,扑面而来,使我们仿佛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在收获满满感动的同时,内心涌起蓬勃向上的力量。
在家书里,我们读到了他们思亲恋家、铁骨柔情的美德。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的陈鸿汉烈士在战斗间隙给父母写信,对于自己11年没有跟家里联系深表歉疚,报告工作和生活情况,表示“当我把蒋介石打垮后,返里,看大人,请大人原谅吧”。早年参加革命的钟敬之也是12年没跟母亲联系了。1949年6月上海解放后,他担任军管会文艺处副处长,抽暇给在老家嵊县的母亲写信,畅叙别情:“和母亲是一定要见面的,那时候,或者是我回家去,或者是请母亲来上海。”1950年8月1日,新中国第一个建军节,王少勋收到弟弟的来信,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赶紧给弟弟回信:“您想,我心中是多么的难过呀!回想十三年前的分别,我为了抗日救国民族解放事业,奔赴民族解放的疆场。这一分别,竟然成为永别了。”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并非没有感情的人,他们想家、想念亲人,期盼与亲人团聚。可是为了大多数人的解放,很多人没有回到他们魂牵梦萦的家乡,再也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
在家书里,我们读到了他们信仰坚定、勇于牺牲的精神。1948年9月27日在塔山阻击战前大东山战斗中牺牲的许英烈士,在战前写给母亲还没有来得及寄出的家书中说:“为着母亲的幸福,为着全人类的自由解放我情愿以死杀敌,我的光荣正是母亲的光荣、全家的光荣”。在渡江战役中牺牲的华野九纵25师75团侦查员牟明亮烈士,于1948年10月21日给父母写信说:“我们日前攻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歼敌十余万人,胜利品很多,但我在战斗中,右背负伤,现已痊愈。我又回到本单位工作,各方面也特别的快乐,希大人勿念。”1949年6月13日在咸阳阻击战斗中牺牲的郭天栋烈士,在写给父母尚没有寄出的家书中说:“儿为祖国不能敬〔尽〕孝,儿为人民不顾己事。儿虽没入党,而〔但〕也是共产党领导的战士。今日站在革命队〈伍〉里,一定非把敌人消灭完,牺牲到底才回去侍奉大人。”许英、牟明亮、郭天栋,都是在人民军队里锻炼成长起来的坚强战士,他们认清了革命的前途和方向,坚定跟党走,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革命的胜利。
在家书里,我们读到了他们主动作为、追求崇高的品格。1949年1月24日,参与接管天津的四野战士罗士杰给父亲写信说:“只要再有一年,这个全国光明的日子就会来临,希望您保重身体,努力生产,支援前线,以助我们早日完成全国解放的胜利。”1950年1月6日,即将赴长沙就任53军政委,参与改造长沙起义部队的王振乾将军给两位弟弟写信,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新知识,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不要从自满保守情绪出发,计较个人的斗争果实,因而产生松劲享乐退休等现象,革命斗争日久的同志固然不应如此,初步献身革命的青年更要长久保持内心的火热。”1951年3月21日,解放军战士李征明给父母写信,同时寄书回家,希望几位弟弟、姐姐、妹妹思想上进步,工作上努力,认为“青年人要找到光明前途,惟一参加革命工作和各种建设上去,和参加组织更是重要的政治生命”。参军、入党,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浴血奋战,然后激情满怀地投身新中国建设,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是那个时代的青年所追求的主流价值观。
在家书里,我们读到了他们着眼大局、自我革命的勇气。1948年10月1日在辽沈战役中牺牲的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朱瑞将军,在战前写给母亲和哥哥的信中说:“我家有地出租,这就是地主,应做模范,把地自动让给农民,这才算名符其实的革命家庭。”1949年10月24日毛岸英在写给表舅向三立的信中说:“我爱我的外祖母,我对她有深厚的描写不出的感情,但她也许现在在骂我‘不孝’,骂我不照顾杨家,不照顾向家;我得忍受这种骂,我决不能也决不愿违背原则做事。”新中国成立之初,谢觉哉担任内务部长。1950年1月21日他给湖南老家的两个儿子写信,明确拒绝了他们来京的请求,即使以后要来,也要自己买票,“因为任何人坐车,都要买票”。1950年2月2日正在四川纳溪县政府担任秘书的二野军大毕业生李骝先,写信劝父亲“换脑筋,学习新社会的理论,使思想不会落人之后”,希望大哥“去〔取〕消旧意识、旧作风,努力工作,争取入党,做一个最新式的布尔什维克”。新中国成立前后,新旧交替,党中央注重自身建设,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全党上下对标党章党纪,领导干部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每个人从自身找问题、找差距,教育家人,跟上时代,这就是一场触及灵魂的自我革命。
家书纸短,家国情长。捧读这一封封浸满岁月沧桑的家书,使我们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一代代人前赴后继、牺牲奉献的结果。他们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将永载史册,值得后人铭记。
沧海桑田,历史离我们愈来愈远,记忆逐渐模糊。所幸,他们留下的家书还在,使我们能够通过家书,触摸当年的历史,感受家书背后炽热的家国情怀。更为重要的是,在革命先辈的红色家书中,我们找到了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密码,那就是每个党员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信仰如磐,无畏牺牲,无私奉献。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攻坚克难,取得胜利,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张丁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