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实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以数字技术创新与扩散为基本支点,以数据要素的使用为内在形态,在实体产业的应用场景中实现生产力跃迁,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典型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数实深度融合为重要抓手,持续推进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以技术深度融合,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动力
以应用拓展为方向的“新技术”革新突破,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创新力和创造力。数实融合过程会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柔性化方向发展,使得研发成果快速、精准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企业可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研发数据的全面采集、存储与分析,辅助科研人员快速定位创新点,进行新材料、新产品的预测和模拟设计,大幅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优化研发路径。通过对产品研发、生产流程的持续改进和迭代优化,形成“研发—生产—反馈—再研发”的闭环创新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作为数实融合的核心动力,技术融合通过深化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与应用层次,推动了生产力的变革和创新。为此,一要提高核心数字技术的攻坚能力和创新水平。对于关乎国家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要抓主要矛盾,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对于具有先发优势的潜在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要坚持久久为功,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二要加快技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产业活动。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实现科技成果从科学研究到实验开发,再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更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以要素深度融合,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
以数据要素为代表的“新要素”聚合重组,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优化要素配置模式。数实融合过程中,数字技术渗透、赋能于万物之中,赋予了劳动资料数字化的属性,推动了以数据为核心的要素创新性配置。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和数字动力的不断注入促成了多技术、多功能、多要素无限重组与持续聚合,数字化劳动资料以其强劲的渗透性和泛时空性,推动生产、再生产多个环节的资源快捷流动和要素高效匹配,以资源要素创新性配置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在生产要素层面的深度融合,构成了数实融合的重要基础,为此要加速数据要素积累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一是完善数据要素交易规则和市场建设。明确数据权属边界及收益分配原则,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和按价值贡献参与分配渠道。此外,破除数据要素流动壁垒,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制度和交易技术标准,加快公共数据基础共享协同、开放开发,打破“数据孤岛”。二是促进传统生产要素的智能化升级。借助数字技术,对传统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进行智能化改造和升级,提高其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益。三是推动生产要素组合优化与创新。促进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生产要素的跨界融合,形成新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同时以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契机,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最终实现新质生产力要素配置的全面优化。
以产业深度融合,创新新质生产力发展业态
以数字化转型为驱动,加速释放传统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构筑“质”的优势。数实融合将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硬件智能化转型和软件集成化应用叠加,通过组织更新、流程再造和数字化导入,全面提升企业在设计、生产和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同时,依托“网联”系统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制造业企业与数字服务企业的高效连接,推动传统产业实现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实融合过程实现了实体经济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的转型,不断拓展实体经济发展空间和潜力,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与持续发展。
作为数实融合的延伸和拓展,通过产业融合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推进产业协同,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新质生产力相关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为此,一要推动数字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多措并举,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先进产业数字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发挥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不断强化传统产业对先进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二要加快现有业态与数字业态的跨界融合。加快多行业、多业态间资源、技术、服务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探索跨界融合过程中出现的生产消费新环节、新链条、新模式,促进新质生产力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更好地满足和创造新需求。三要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数字经济为核心,加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跨产业合作与协同,构建全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
以制度深度融合,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
数实融合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产业支撑与经济载体,其过程深刻改变了经济生产模式,推动生产组织和社会分工方式向网络化、扁平化转型,为产业和企业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和空间,孕育了许多跨界融合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以产业数字化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并有效牵引其他领域和行业发展。此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也催生了创新型企业,不仅提高其生产效率,还通过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产业支撑与经济载体。这些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新的发展主体,呼唤着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制度融合是数实融合的重要体制机制保障,建立健全数实融合的制度体系,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稳定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一是由政府牵头制定数字化转型标准化路线。统筹部署一体化政务系统建设,加强对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和数字基础设施的规划与投资,通过完善实体经济基础数据的处理与存储,推动数字技术深度渗透到产品制造各主要环节,发挥数字技术对初创企业的助推作用。二是以市场为主导推动数字供给端与需求端协同发力。一方面要继续实行扩大内需战略,推动政府公共数字消费需求、产业集群下数据资产流通需求、终端消费者数字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要以产业数字金融体系建设为契机,通过资产数据化和数据资产化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效益。同时重点聚焦农业、制造、物流等领域,打造产业互联网的新经济平台,形成“数字生产服务+数字商业模式+数字金融服务”的产业新模式。三是以企业为主体贯通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构建以数字沟通、传输为桥梁的业务主流程,利用数据仓库形成环流,对接所有业务子流程,实现生产系统的一体化大协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统一高效的数实融合生态系统。
(作者:贺建风陈茜儒,分别系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广东金融学院金融数学与统计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