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智库周刊 > 智多星 > 正文
补齐应急能力的短板
2020-04-29 17:06:00  来源:新华日报

领导干部,尤其是地方主要领导,承担着某一地区组织者、指挥官、主心骨的角色。在面对从天而降的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时,其应急处置能力的强弱,关系到一个地方安全、稳定、和谐的程度。假如处置不当、应对不力,导致事件升级,不但会给群众生活、社会秩序造成重大影响,而且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一场世所罕见的疫情,成了领导干部应急处置能力难度系数较高的一场大考。从群众“阅卷者”给出的“分数”来看,有喜有忧。喜的是,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多数领导干部闻令而动,挺身而出,扛起责任,树起标杆,经过顽强奋战,赢得了战“疫”的阶段性胜利,用实际行动经受住了考验;忧的是,也有部分领导干部,在疫情起始之初,“不在状态”,关键时刻“掉链子”,交出了一份不及格答卷,在应急能力方面失了较多的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切实增强驾驭风险本领,保持清醒头脑,不墨守成规、不搞教条主义,尽可能把风险和矛盾消化在萌芽状态,掌握工作主动权。”对照报告要求,尽快补齐应急能力的短板,这既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打造满意政府的现实需要。

首先,要补齐风险意识薄弱的短板。面对应急管理日益严峻的挑战,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主政一方”的地方主要领导,必须始终牢记“守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的神圣使命,心怀如履薄冰的谨慎、居安思危的忧患、见叶知秋的敏锐,切实增强底线思维。在思想上常备不懈,对自己所负责区域内的重大风险隐患,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在行动上超前谋划,健全一套全天候、全灾种、高水平的科学研判、处置机制。

其次,要补齐应急业务不熟的短板。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除一些重要法律法规外,各级领导干部应重点学习、掌握有关应急处置的法律法规,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在此基础上,对于本地区制定的各类应急预案,尤其是由常态管理转向非常态应急的高效响应机制、现场指挥机制等,做到脑中有谱、心中有数,确保关键时候拿得起、用得上、打得响。二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明白自己相关专业知识的局限,自觉多请教、多学习、多思考。诸如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危险化学品、公共卫生、恐怖活动等方面的知识,不求精通,但求了解。三要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尽管实际应急处置具有突发性、多变性、复杂性等特点,与模拟演练相比,完全不是一回事,但还是要经常性开展不同层级、形式多样的应急演练工作,不能把应急预案锁在抽屉里。通过模拟演练,及时发现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并彻底整改到位,不断提升应急工作的实战水平。

再次,要补齐处置能力不足的短板。没有谁天生就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高手”。高超的处置本领来源于平时的积累和淬炼。

一要淬炼准确的判断力。《吴子·治兵》曰:“用兵之害,犹疑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由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场景与日常场景截然不同,领导干部在巨大处置压力下,难免会优柔寡断,摇摆不定。因此在平时工作实践中,要学会多观察、善思考、勤总结。一旦事件发生,敢于迎难而上,巧借专家的外力,在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的性质、趋势、后果作出准确的评估和判断,当机立断,高效应对。

二要淬炼快速的反应力。突发事件的处置之所以困难,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足够的时间作准备、作周密思考。在分秒必争的紧急情况下,领导干部要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占有信息,第一时间作出决断。快速启动应急预案,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起一支应急队伍,充分发挥一线干部现场近、情况熟、反应快、行动快的优势,让基层力量、广大群众,“动”起来、“合”起来,“积力之所举”,打一场突发事件的总体战,坚决杜绝“干部往前冲,群众退后看”的现象。

三要淬炼平和的内定力。丘吉尔说:“在危机中,人民希望目睹领袖容颜,直接接受他的指挥。”面对突发事件,领导干部要保持自信、冷静和理性的心态,不躲、不退、不慌,以高效指挥之能、责任担当之勇、科学应对之智、精准务实之策,让干部群众找到“主心骨”,既掌控大局,又稳定人心,进而把事态压缩在可控范围,把问题解决在初始状态。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疫情防控,给我们领导干部上了一堂深刻的风险教育课。它教育我们,补齐应急能力不足的短板是多么的迫切。“吃一堑”必然“长一智”,各级领导干部应吸取相关教训,抓紧练就应对风险的高招、化解风险的本领。唯其如此,当又一个危机来临时,我们才能“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理得好”,交出一份不辱职责使命、不负人民重托的合格答卷。

丁学东(作者系张家港市政协副主席)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