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智库周刊 > 智多星 > 正文
健全创新体系,构筑区域发展新引擎
——南京市玄武区珠江路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
2020-08-18 09:51:00  来源:新华日报

纵观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发展历程,以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其重要的推动与支撑力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我国实现向创新型国家跨越的重要路径。众创空间作为一种新型创新创业载体服务平台,在创新创业孵化方面独具特色,成为近年来创新载体建设的主要形式。

作为主城中心区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南京珠江路曾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地,享有“北有中关村,南有珠江路”的美誉,但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产业的飞速发展,对珠江路传统的电子产品实体行业冲击明显。近年来,南京市玄武区不断加强珠江路创新载体建设,逐步推动珠江路从“电子一条街”向科技园区乃至“创业大街”转型升级。

2019年,珠江路启动城市“硅巷”建设,进一步集聚创新载体,为创新赋能。当前,珠江路城市“硅巷”如何借力众创空间集群,打破高校、大院、大所、大企之间资源割裂、力量分散的瓶颈约束,发力推动众创空间能级提升,释放珠江路城市“硅巷”的创新活力,努力构筑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成为一项紧迫的实践课题。

聚焦规模质效

观照珠江路众创空间发展“现在时”

作为主城中心区重要的创新策源地,珠江路创业大街集聚了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家,已入驻市级以上众创空间8家,获评首批省级众创社区备案试点、省级众创集聚区。这是南京市玄武区突出科教资源密集优势,坚持一体化、无边界、定量化并举,系统谋划“硅巷”建设蓝图,聚焦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功能定位,推进珠江路城市“硅巷”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1.创新载体扩容提质

在创新载体建设上,玄武区充分发掘老城区有限空间,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方式,推动珠江路沿街载体转型,激活原有楼宇、厂区等创新动能,累计实现约6万平方米低效载体转型,打造了INNO未来城、同仁西街7号、南京时尚设计中心等一批示范项目和重点创业集聚区,先后引进了氪空间、阿里云创新中心等高水平创业孵化品牌,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荣获工信部2019年度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企运网荣获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五星级示范平台。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在南京赛格数码广场4-5层引进国内知名众创空间——优客工场,实现近4000平方米电子市场载体转型;制定未来城等载体转型升级运营总体方案,进一步储备空间载体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2.服务供给日趋多元

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玄武区积极引入金融创投、知识产权、技术交易、咨询评估担保等科技创新创业各环节专业化中介机构落户,采取政府采购、服务补贴、业绩奖励等方式,支持中介机构开展服务,转化科技成果,服务人才创业。同仁西街7号建成南京市众创空间展示中心,通过搭建线上/线下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创业辅导孵化、企业投融资对接、创新主题沙龙等全方位的配套服务。

3.孵化效果初见成效

致力于培育一流的创新生态,玄武区成立科创基金,对成果项目转化进行专项扶持;加快培育创新创业项目梯队,对创新主体开展专项辅导,增强企业引进力度和中介机构积极性,珠江路创业大街、百家汇等创新平台累计孵化超过数百个,毕业项目大部分入驻区内载体继续发展,现有在孵团队500多个,获得融资团队100多个,融资成功案例不断涌现,达斯琪数字等项目获得创业投资,总投资额超12亿元。

4.创新氛围日益浓郁

在创新氛围的营造上,玄武区先后主办协办了中欧国际创新资源对接会、中美创客大赛、阿里巴巴全球诸神之战创客大赛、市科协青年会员创新创业大赛等中外交流活动,积极组织和协调指导珠江路沿线优客工场等众创空间为企业开展创业培训、金融服务对接等活动近400场。“南京珠江路创客节”穿插市科协青年会员创业创新大赛获奖项目对接会、创业大咖纵论未来趋势、大学生走进珠江路等系列主题活动,组织南京创客空间等众创空间参加双创成果实物展,营造了浓厚的双创氛围。

聚合优势经验

筹谋珠江路众创空间发展“理想态”

放眼全国,不同地区由于产业特色、科教资源、资本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也都因地制宜、不尽相同。对照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深圳大沙河创新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双创集聚区,珠江路众创空间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与短板。比如,创新发展空间不足。珠江路沿街楼宇产权关系复杂,可推荐给双创团队的空间类型不够丰富,不能很好地满足众创空间入驻需求;产业对接深度不够。珠江路整体硬件环境虽有明显改善,但沿线业态自然放任,产业结构比例、创业创新政策、科技服务生态等软环境,还不能很好匹配全区产业经济转型发展需求;专业服务供给不足。珠江路现有众创空间多以综合基础服务为主,缺少公共技术研发服务类支持,服务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远远不足;科研资源就地转化率不高。珠江路周边高校、科研院所众多,但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众创空间对接大学、企业、政府多方合作机制尚未成熟,科研成果落地不多。如何进行靶向式补短板,精准性强弱项,南京珠江路众创空间发展尚需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的优势双创街区的发展模式。

1.“科研催化”模式。北京中关村聚集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200多家科研院所,6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集聚了我国最强的创新智力和人才资源。中关村依托雄厚的智力和人才资源,通过制度创新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为引才留才扫平制度阻碍、营造包容开放的创新环境,培育出了创新工场等一批众创空间品牌,建立线上线下“创业会客厅”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推动各类创新资源集聚、联动和创新成果落地,顺应市场的需求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带动了一批企业壮大,成功实现了从“电子一条街”到“中国硅谷”的华丽转身。

2.“市场催化”模式。深圳本地科研力量算不上雄厚,但胜在极具开放包容性的创新创业环境,背倚珠三角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在产业驱动和外来先进技术的带动下,以企业为代表的多元主体建立了各类服务专业化、差异化的众创空间,打造出了完善的创新链条。如深圳大沙河创新走廊内,信息技术龙头企业腾讯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建立了提供空间支持、辐射带动等服务的众创空间,推动技术突破;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科研主体与政府联合共建的清华南山协同创业中心(i-Space)等众创空间,实现高校创新成果、校友创业资源、创新资本、产业链体系等多重要素的聚合,以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目标,开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局面。

3.“产业催化”模式。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活跃,整体创业氛围十分浓郁。尤其是杭州市在互联网龙头企业阿里巴巴的带动下,集聚了互联网产业链上下游的大中小型相关企业,构建了闭环的产业生态。在互联网经济的引领下,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涌现了一批互联网产业方向的众创空间;杭州市区两级政府依托杭州独特的自然景观,打造了一批环境优美、发展方向明确的特色小镇作为众创空间的载体,引导同产业众创空间集聚发展,实现孵化成果与产业联动发展。浙江大学创新溢出效应持续放大,为科创走廊内的众创空间集聚知识、人才等创新要素,持续高效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纵观不同地区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一些共同经验值得关注。比如:构建创新生态,依托区域的科研、市场环境、产业等优势,实现各类创新载体和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的集聚,为众创空间的发展注入动能;坚持市场导向,以市场、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基础,推动众创空间的自发集聚和竞争发展,政府则重在为其保驾护航,主要提供辅助政策配套、强化公共服务、营造创新文化;培育本土品牌,各地众创空间均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服务能力差异化、专业化显著,通过放大品牌效应可进一步拓展创新网络,实现良性循环。

聚力能级提升

再启珠江路众创空间发展“增长键”

珠江路城市“硅巷”建设,重在进一步集聚创新载体,推动众创空间以能级提升为关键点,发挥周边科研机构众多的优势,强化市场导向,明确产业定位、强化科研支撑、集聚众创资源、优化众创环境,提升众创空间集群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水平,健全众创生态体系,聚力效益、释放效应,努力构筑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1.坚持市场运作,构建众创空间发展“一张网”

一是整合管理职能。减少管理层次,建立起精简效能的街区管理体制,由南京珠江路创业大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街区的运营主体,对街区进行专业化、市场化运营管理,汇聚众创空间发展所需的创新人才、创客团队、创新资本、中介机构等要素。

二是鼓励多元主体共建。立足珠江路鼓励园区、高校、科研机构、创投基金、科技服务机构等多元主体,积极融入“一区五园”创新经济带建设,发挥自身优势,牵头建立专业平台型众创空间,为创业团队或入驻机构提供不同侧重的服务。如街区承办综合平台型众创空间,提供综合服务;龙头企业主导建立技术平台型众创空间,提供公共技术研发服务;科研机构主导建立学科平台型众创空间,推进研发成果落地,以此提升街区内众创空间的专业化服务供给。

三是搭建创新资源网络。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建设、市场化运营的方式”,以“互联网+”为支撑,联合政府部门、入驻机构、企业等主体,打造科创服务大数据平台,实现政策、人才、技术、项目、金融、中介服务等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平台上各众创空间自发开展项目合作,推进众创空间内部企业的业务对接,构造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体系,推动众创空间实现集群式发展,强化资源整合能力。

2.注重规划引导,优化众创空间发展“主阵地”

一是优化空间布局。以珠江路城市“硅巷”为目标进行空间设计,系统谋划珠江路沿线及双侧支路产业分布及功能布局,把众创空间的经济贡献度、产业方向、成果转化率、配套功能等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加强对众创空间的分类引导和动态评价,避免众创空间的无序引入和同质化建设;对已被评为国家级的众创空间,加强对服务专业化水平的定期公开测评,不断引导众创空间提升服务质量,全面提升街区的项目承载力和发展竞争力。

二是推动载体转型。从调动载体产权单位、管理运营单位、入驻机构等多方积极性出发,制定完备的载体转型方案,提升闲置、效益不高的楼宇招商能力和运营能力;做好存量载体再开发、再利用,引导各载体深度嵌入珠江路城市“硅巷”建设,突出园区、校区、街区、社区“四区联动”,让珠江路的街巷最大化容纳创业创新者,向“存量空间”要“增量价值”,提升街区众创空间密度。

三是发展都市工业。借鉴深圳等地经验做法,发展以产品设计、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知识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环境友好型的“都市工业”,鼓励企业将研发和轻型生产基地留在珠江路,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大学科技园)—高新园区”的完整孵化服务载体,引导企业扩大生产时首选本地产业园区,降低众创空间孵化成功企业因生产空间不够而外流的概率,也为后续优质众创空间和初创企业的引进腾出空间,增强街区活力。

3.推动科研转化,注入众创空间发展“强心剂”

一是认准关键节点发力。将珠江路片区作为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的创业苗圃、孵化器,依靠产业市场需求的共性技术形成创新集群,发挥众创空间“桥梁”作用,争取高校向创业创新团队开放共享科研仪器设备及文献资料,引导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发实验室等载体,实现双方“优势叠加”,在关键领域和卡脖子的地方集中资源、下足功夫,推动空间内创客团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二是引导培育玄武品牌。发挥驻区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支持科研主体建立特色化众创空间,一方面发挥学科优势,打造理论联系实际的创业培训体系,为热衷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另一方面推动科研成果与项目的无缝对接,实现科研成果市场化,在创业培训、技术对接方面培育独特品牌优势,同时注重活动推介,扩大影响力。

三是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借鉴苏州太仓和德国的紧密合作模式,放大“南京城市硅巷-乌克兰高校创新人才与科技成果交流转化中心”的创新溢出效应,密切与乌克兰科技类、经济类高校的交流,引入高端人才、技术、项目等资源,结合珠江路优势产业方向,推动创客团队与境外高校“结对”,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中小型企业发展,让“有形的手”引导市场进一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众创空间的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4.坚持产业支撑,树立众创空间发展“风向标”

一是实施产业导航计划。积极融入南京市产业地标打造工程,综合考虑珠江路片区的产业基础、配套设施等多重因素,坚持“产业导向”发展众创空间,如加速推进阿里云项目运转,布局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经济等领域,引导众创空间重点孵化相关技术或企业,促进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产业集聚发展;借助东大·南京设计名城的资源优势,加速推进工业设计等新兴产业布局,吸引众创空间集聚,增强发展活力,打造玄武产业地标。

二是强化项目支撑。紧盯珠江路主导产业,探索建立重点产业“链长制”,瞄准产业链细分领域和上下游相关环节,综合运用中介招商、以商引商、资本招商等手段精准招商;加大线上招商力度,抓好本地挖潜招商,引入与主导产业紧密贴合的优质企业以及成长性高的新锐项目。放大优质企业及项目的带动效应,组织开展科技成果发布会、企业需求发布会、一对一项目对接会等活动,及时将好的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推动众创空间孵化成果就地落户。

三是尊重市场选择。熊彼特创新理论指出,科技创新主要依赖于企业和市场。珠江路优势产业的壮大要以市场竞争发展的需求为导向,通过股权、期权等方式将街区、众创空间、企业、高校、金融机构、中介机构“捆绑”成创新共同体,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在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下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各类众创空间优胜劣汰,吸引更多产业关联度高的众创空间以及创客团队入驻,实现创新资源的更优配置,并以此反作用于经济的更快发展,以“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内生性发展”的模式,形成良性循环。

5.集聚创新要素,提升众创空间发展“驱动力”

一是打造人才资源池。做好育才文章,坚持市场导向,结合珠江路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前景,引导众创空间与区内龙头企业、高校院所联合建立人才培养项目,针对性地培养市场需要和认可的紧缺人才。做好引才文章,放大玄武高端人才服务站的引才效应,优化人才举荐机制,为“赢在南京”等高规格创新创业大赛的获奖人才提供创业资金奖补,为对珠江路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一定的股票或是期权配比等,增强“创新溢价”,提升众创空间引才竞争力。做好留才文章,改善珠江路沿线及周边基础环境,打造国际社区和“半小时生活圈”,用好用足珠江路片区优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就近满足人才对文化教育、健康医疗、休闲娱乐等多层次需求,全方位提升人才生活便利度,增强人才与中心城区的黏合度;实施创业人才“导师制”,支持成功企业家、天使投资人、专家学者担任创业导师,在众创空间内与创业者们直接对话,传道、授业、解惑,确保人才用得好、留得住。

二是强化创新资本保障。一方面充分利用驻区高校庞大的校友资源,尤其是金融、投资行业的精英,实现与南大商学院天使投资俱乐部、东大校友会金融分会、南航校友会金融分会等创投机构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强化众创空间与科技金融的融合发展,发挥玄武科创基金的引导放大作用,借鉴苏州的发展模式,构建“银行+政府+担保+保险+创投+科技服务中介”统一结合的科技金融体系,开辟民间融资的广阔渠道,促进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众创空间和初创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初创企业稳健起步。

6.优化创新环境,当好众创空间发展“助推器”

一是深化制度创新。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来加强对众创空间的政策倾斜,破除政府传统的提供免租金、免税收等优惠来“养”众创空间的机制弊端,为创新升级进行前瞻引导、创造环境。如对众创空间中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项目可采取申报方式给予专项政策支持,对众创空间中具有一定前瞻性、趋势性、爆发式增长预期的科学技术和创新成果,一方面可积极推荐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另一方面可精准对接科创基金,帮助推动成果落地。

二是优化服务体系。全面实施“玄满意”工程,推动行政权力“瘦身”、群众体验“升级”,变“权力清单”为“服务清单”,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创业门槛,同时联合中介服务机构,向创客团队提供工商登记、政策咨询、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保护、财务法务咨询等全套专业化服务,打造集成“政务服务+社会专业化服务”的线上线下联动服务平台,拓展服务链条,提升众创空间获得感。

三是营造创新文化。鼓励各类企业、创客团队在创新过程中敢于冒险、勇于试错,对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各方面的创新突破或是创意尝试,都提供相应的机会空间和政策保障,分担创新创业风险,对处于亏损状态的创业者提供一定的失业补助,吸引创客入驻,为众创空间的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更大程度地举办高规格的创客大赛、创投路演、高峰论坛等活动,大力宣传新生代创新优秀代表,转变单纯以创新资本、专利技术为支撑的创新模式,为众创空间的发展注入文化和精神动力。

江 飞 曾 艳(南京市玄武区委党校)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