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智库周刊 > 智多星 > 正文
多点成面,折射“江苏之治”的精彩实践
2020-08-04 09:38:00  来源:新华日报

近日,由新华日报社主办的以“补短板、强弱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为主题的新华传媒智库“梦之蓝M6+”百日征文活动正式收官。7月23日下午,经评委会专家多轮筛选评审,共有11篇应征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评委们认为,这些应征作品视角广阔,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江苏基层在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务实与创新,多点成面地折射出“江苏之治”中的智慧经验和智慧思考。

海选治理“金点子”引发热烈响应

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这场大考既暴露了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一些问题和短板,同时也让各地构建防控和治理体系中的一些创新举措浮上水面。面对危机,江苏迅速构建起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为基础的应急防疫战“疫”机制,全省各地也纷纷拿出更贴合自身实情的防控措施和工作办法,为奋力夺取“双胜利”筑起坚实的基层堡垒。

那么,如何反思问题,补齐短板,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更上层级?在国研智库、省政府研究室共同指导和苏酒集团全程赞助支持下,新华日报社发起了此次百日征文活动,邀请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撰文,为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

自今年3月底启动以来,征文活动引发了热烈的社会响应,至7月中旬活动结束,主办方共收到应征作品近百篇。从稿件来源看,除江苏省外,还有多篇来自浙江、安徽等地的投稿。征文作者不仅包含了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还有来自各地的党政领导及基层一线工作者。有的作者还从不同角度连续撰写多篇应征作品,多层面提出个人对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看法和建议。

来自国研智库、江苏省政府研究室、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的专家学者、新华日报资深媒体人和苏酒集团代表等组成的评委会专家组主要从“文章是否契合征文主题”“论述是否有较高的站位,是否有较为扎实的依据”“所述之事是否具有示范性和创新性”“行文是否流畅、简洁”等多个方面对所征作品进行逐一评定。

据主办方介绍,梳理这些应征作品可以发现,作品中既有理论之思,也有实践探索,详细阐释了江苏各基层密织治理网格、“铁脚板”走访代办、红色引领、科技赋能、经济秩序配套等多重“智”治经验和理论支撑。也有文章直切“社会治理现代化”主题,从教育反哺、强化监督、健全应急应对体系等多个方面提出“补短板”建议。

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周跃敏认为,征文活动本身主题鲜明,精准围绕现阶段中央及省委重要工作部署精神和要求设置并展开,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参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体现。

征文折射“江苏之治”非一日之功

“疫情期间,海安不仅实现了党建网格和治理网格的‘双网融合’,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还以此为基础,构建起力量多元化、群众广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这是海安市委书记顾国标在其应征作品《努力答好“中国之治”的“海安答卷”》中,描述的海安市创新基层治理机制的实践和成效。从这篇作品中还可以看到,海安市通过“一屏融汇、一网统管”打造起市、镇、村、网格四级城乡一体化综合运行平台,创新了“全覆盖、综合性、实时化、能预警、可追溯”的基层智能治理新模式。

“这些都是江苏基层治理中涌现出的好的做法和经验。”国研智库董事、《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总编辑杨良敏表示,看了征文,才更加深切地明白了江苏在夺取疫情防控和全面复工复产“双胜利”中为什么能走在全国前列的真实原因了。

评选过程中,评委们对应征作品均给予了较高评价。大家一致认为,应征作品虽大多阐述的是地方市(区)县以及乡村治理经验,却总体折射出江苏在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方面基础功夫扎实、理念新、实践勤的鲜明特征。

细观应征作品,在上半年奋力争取疫情防控和全面复工复产“双胜利”的全民努力中,江苏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经验既来源于基层,也在基层治理中得到了灵活又扎实的应用。睢宁县委书记贾兴民在其作品《思“疫”之痛 补治之短》中分享了该县利用“1+18+400+N”网格体系,全面开展“梳网清格”大走访行动的工作经验。

从很多基层党政领导及一线工作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江苏之所以能快速实现应急应变的治理效能转化,非一日之功。如,涟水县的“红色代办”服务,其实是该县为真正架起党员先锋服务基层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而特别创设的社会服务与治理新模式,在疫情突发时候,就能迅速转变为应急“救火”的重要力量。

投稿中因疫情引发的关于社会更多层面的治理思考与实践也有很多。如苏州市委党校副教授傅伟明在《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一文中,以苏州为例,以疫情的阶段性发展为轴,详细分享了苏州在逐步恢复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方面因时而异的不同治理举措;扬州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广春总结了公共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工作应注意的稳定人心、稳定民心、培育爱心“三心”要诀。

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徐立结合辖区存在的“陌生人社会”特征,直切征文主题,以教育反哺的视角,通过创办“向善家长学校”、推动家校社协同共育、开启“理想教育小镇”建设等举措,以教育为突破口,推动居民素质提升,助推社会治理成本降低、效能水平提升的新路径。扬州市邗江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徐明则以该区近年来深度聚焦农村小微权力监管的实际建设成效为例,点明构建民主监督和党内监督“双轮驱动”的联督模式,对于补齐农村基层监督短板的重要作用。

反思短板为“江苏之治”建言献策

除了执政者在实践中的探索创新,应征作品中还有很多专家学者针对社会治理中的短板进行了深入反思,对于未来如何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行了理性建议,提供了理论支撑。

来自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的张陟遥和张运在他们的作品《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的实践逻辑》一文中,系统论证了科学把握“制度”与“治理”的内在联系,并提出,坚持制度刚性和治理柔性的统一,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表示,此次应征稿件中有很多都是作者在基层治理实践中的所思所想,有事实,有思考,既谈及经验,也不避“短板”,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丰富的参考。

通过对当前社会治理的观察,部分作者看到了“网格+”的提升空间,建议在因地制宜科学细分网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探索“网格+部门”“网格+志愿者”“网格+物业”等多元参与的治理形态;有的作者则看到了营造文明“软环境”的重要性,建议通过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创建、抓好抓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促进文明生活方式养成、培育崇尚诚信践行诚信的社会氛围等,打造文明之治;也有作者关注到了落实基层治理主体责任的广大基层干部的队伍建设和素质提升问题,建议广大干部抓紧补齐风险意识薄弱的短板,常态化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应急预案的演练,以准确的判断力、快速的反应力和平和的内定力真正担负起群众“主心骨”的重责。

结合疫情,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陈翔提出了社会治理“伦理决策”的概念,建议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时,从分析危机产生的伦理问题入手,针对问题寻求“至善”的决策方式,以便决策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同和认可;镇江市润州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忠东则建议重新正视“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的本意与初衷,从行动上常态化落实和开展专业的卫生防疫活动。

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主任刘庆传认为,每篇来稿都紧扣征文主题,既有实践性的借鉴意义,又有理论性的分享价值,特别是作者们关于“补短板”的建言,务实且直击要点,值得将其广泛分享。

本报记者 笪 颖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