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份,教育部党组发布《关于统筹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在线教育教学,实现特殊时期线上教学与开学后教学有效衔接。稍早之前,也就是去年10月份,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消灭‘水课’”“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部先后发文,其根本深意在于引导和鼓励教育系统更扎实地推进和落实好有效的教育改革措施,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以教育质量的大幅提升,促进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对此,本文拟通过分享南通大学《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课程的改革探索实践,谈一谈其基于线上教育平台创设“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三‘破’三‘立’”经验。
突破课程观念和资源困境:立新理念
为解决传统师德与法规课程“书本+黑板”的面授教学内容空泛的问题,本课程紧跟教师教育专业发展要求,探索课程理念和课程内容的渐进:从片面强调“知识本位”,到融合“情能本位”“实践取向”,进而凸显“情能兼修”,让学生在“线上+线下”的“情境浸润”式混合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将师德师魂牢记于心。
一方面,此项创新课程提出了“情能本位”理念,在内容设计上将“知识逻辑”改为“实践逻辑”,基于师生学校职场生活,以各种现实案例为载体, 重新开发面向中小学教师职场实务的师德与法规课程内容,有效解决了学生此前反映的“学了理论,感觉用处也不大”的困惑;另一方面,课程注重“情境浸润”,充分利用网络拓展教学资源,以大量师德典范成长经历和各种生动活泼的现实案例为素材,引导学生沿着“专业认知—情感体验—实践行动”的路径实现师德与师能的共同成长。
此外,该课程资源建设既兼顾“职前职后”,结构也更加“立体多元”。课程资源有能反映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基本资源,也有能反映课程特点的拓展资源。课程结构上也体现出了一体化、渐进式的科学性要求。课程面向人群广泛,含中等教育、初等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地方性院校师范生;在职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园长)和教师;参加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和教师应聘人员;有志于投身中小学幼儿园事业者等多类别,已成为全国中小学师德与法律问题咨询交流平台、学习交流平台和学术研究平台。
突破课程时空和实施藩篱:立新方式
为弥补传统师德与法规课程面授教学时空缺陷,本课程运用“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手段,将以往只有“书本+黑板”的教学,改进为“基于网络环境的一主三学”渐进式混合教学方式。
一方面拓展了教学时空。学习者只需用手机下载相应APP,就可随时随地学习或与主讲教师及全国数千名学员交流互动。课程从传统的“书本+黑板”模式现已发展为“课堂+基地+网络”的教学模式,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与选择性,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另一方面创建了“一主三学”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上基于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系统性指向、量力性指向和差异性指向,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为导向,形成了“以学生线下面授导学与线上慕课学习相结合的自主混合学习为中心,教师加强线上线下创新学习、研究性学习、服务学习三学”为基本框架的“一主三学”的渐进式混合教学方式。
突破课程目标和评价局限:立新范式
本课程一改“记笔记、考笔记”“一考定成绩”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跟进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探索课程考核评价的渐进,力求形成创新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新范式:构建融知识、能力、过程为一体的立体考核法。
在课程目标定位上,本课程不仅要求学习者对基本师德与教育法规了解、知道、掌握、应用,更重在引导学习者学会评价、学会分析、学会创造。为实现上述目标,本课程设计了线上线下创新学习、研究性学习、服务学习三学引导的“一主三学”混合式教学,以实现学习者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归纳总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服务社会和创新创造等全方位能力的提升发展,在“情境浸润”中真正领悟师者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设计多元化考核办法上,本课程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规律,创设面授学习考核、网络学习考核和体验学习考核三种考核方式。重视总结性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注重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定量评价、定性评价等评价的多元性。
课程建设是综合工程。精品课程不是个人作品,而是师生团队的协同创新。精品课程不等于精品教材,而是一个资源平台。本课程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时代对教学的支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其敢于勇于先行先试的目的,终其根本,意在以平台化的创新切实肩负起科学育人的责任,为高校课程改革贡献探路经验,为培育更多师者仁心履职尽力。
许映建(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