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智库周刊 > 智慧家 > 正文
跨江融合,打造“新苏南模式”
2020-11-03 15:54:00  来源:新华日报

在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江苏近期提出“做深做实苏锡常、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和锡常泰、苏通跨江融合,加快推进省内全域一体化,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国内大循环”的新发展思路。拥抱长三角一体化,需下好全省“一盘棋”。应该说,江苏提出“省内全域一体化”,要求大力推进跨江融合发展与全域一体化发展,率先取得区域一体化发展实质性进展,进一步做优做深做实做强省内“微循环”,是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进一步落地落实的具体举措,也是对全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有益探索与实践贡献。

硬核区域:江苏跨江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

当今世界有公认的五大城市群,即美国东北部大西洋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圈、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圈、英国中南部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被认为是我国最有希望与可能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区域城市集群之一。就目前该城市群的整体劳动生产率、人均GDP产出等综合效益看,长三角区域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发展成就,但与上述世界公认的发达区域相比,还有很大的潜力拓展空间。而这也正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被上升到国家战略顶层设计层面的题中应有之义。

特别是在当前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格局中,面对当今世界错综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局面,我们必须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抓紧打造出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硬核”区域。对此,长三角区域责无旁贷,且长三角区域有责任也有能力承担起重大的国家使命担当,切实带动起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参与国际大循环冲锋陷阵的高质量发展区域集群。

得益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承东接西、呼应南北)、经济实力(GDP在长三角区域占比达42%)以及人文优势(人口占了长三角区域三分之一),江苏省在长三角版图中占据着“C”位中的“C”位。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施与落实责任自然也就更多地落在了江苏。可以预见,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深度推进,未来以上海为原点对内辐射,将会打造出新的增长极乃至于改变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版图,江苏将无疑会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性“硬核”区域。

现在,长三角从上海这一核心城市出发有两条发展轴:一条是“沪-杭-甬”发展轴,一条是“沪-宁-合”发展轴,这两条发展轴已相对成熟发达。未来,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落地实施中,将会有两条新的发展轴被打造出来:一条是“沪-苏-湖-合”发展轴,即南太湖发展轴;另一条是“沪-苏-通-盐”发展轴,促进苏南、苏中与苏北协同平衡发展。也就是说,江苏跨江融合发展与实现省内全域一体化是必然趋势。这两条发展轴在三五年内会基本被打造出来,进而改写长三角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版图。

当务之急: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创建“新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由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实地考察率先提出,是学术界对“苏-锡-常-通”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概括和总结,其实质是这片地区在接受上海的辐射和带动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迅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得以实现,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总量大幅度增长,其示范效应曾惠及全国农村经济制度变革和经济结构转变。“苏南模式”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最初实践范式。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神速”可以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单个城市内生性发展阶段,每一个城市都实现了自我的快速发展,体量基本都比30多年前扩大了三倍、五倍甚至于十倍;第二阶段是高速公路都市圈时代,即当时所谓的100公里至150公里的“一小时”通勤圈,实现与周边城市的合作融通协同发展;第三阶段是现在正在进入的高铁和互联网时代城市发展新时期,城市和城市之间空间距离已经不是制约发展的瓶颈难题。这让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城市之间、区域之间通过功能互补实现一体化发展成为可能。也正因如此,站在螺旋形上升的更新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城市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以这样的视角观察,一方面,江苏原有的“苏南模式”应当进行突破,应瞄准世界一流水平上台阶,将新发展理念真正落至实处,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原有发展路径的经验主义依赖,打造出“新苏南模式”,进一步实现“城市化程度较高,产业发展规模较大,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内在需求与动力较强”等经济社会高质量新发展。另一方面,江苏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省内全域一体化”,实现跨江融合,就应当在苏锡常通、宁镇扬同城化中探索新的路径、新的方向、新的观念,并借此对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做出示范效应。

“六个重点”:把握“三个更高”做好高质量发展文章

按照区域城市概念,“苏南模式”板块主要是指“苏-锡-常-通”。这是江苏与长三角的核心城市区域,也是具有全国明星效应的实体经济制造业城市集群。“苏-锡-常-通”四个城市经济总量占江苏全省近50%,不仅是江苏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之一,也是江苏对接上海承接特大核心城市资源外溢的“前客厅”。如果将这一长三角“C”位中的“C”位板块,打造成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中的“新苏南模式”,无疑对江苏、对长三角乃至于对全国发展具有先行示范引领作用。

具体而言,需要立足“三个更高”,即更高起点谋划、更高层次推进和更高质量追求。更高起点谋划,关键是突出问题导向,善于发现、研究、解决问题,在保市场主体、释放消费潜力、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竞争力等方面持续发力;更高层次推进,关键是突出目标导向,要拿出一些实招硬招,坚决守住“保”的底线,不断夯实“稳”的基础,奋力拓展“进”的态势;更高质量追求,关键是突出结果导向,围绕“强富美高”新苏南建设目标愿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真正实现愿望、过程、结果的有机统一。

立足“三个更高”,使“新苏南模式”成为江苏跨江融合和省内全域一体化的“硬核”区域,成为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乃至于全国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引领样本,当下应当重点做好以下文章——

一是“通”,即大力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构建高效便捷的互联互通交通体系,尤其是南通应加快推进通州湾新出海口、南通新机场、“八龙过江”通道建设,实现各类要素自由流动;

二是“联”,即城市之间实现跨江联通、联手、联合,在“联”的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实体经济、城市功能、民生福祉的转型升级与合作共赢;

三是“融”,即在一城、一地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在园区发展、产业培育、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实现同城化发展;

四是“创”,即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强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促进制造业不断跃上新台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五是“峰”,即针对江苏实体经济大而不强、有“高原”缺“高峰”的现状,应当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聚焦发力,着力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加快迈向中高端,追求并实现“高原”之上再攀“高峰”,成为能够代表和引领长三角的现代产业制造高地;

六是“魂”,即继续保持旺盛的精气神,像当年培育“三大法宝”那样,即“团结拼搏、负重前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敢想、敢当、敢为,不等、不靠、不要,唯实、扬长、奋斗”的昆山之路,“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在打造“新苏南模式”中走出新路子,集聚新力量,创造新经验。

何建华(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上海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