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智库周刊 > 智慧家 > 正文
多向发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2020-11-10 14:25:00  来源:新华日报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四五”规划中关于“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尤其是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更加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根源,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重要论断的现实意义,自觉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持辩证思维,

促进传统文化的时代转化

放眼世界文明发展史,中华文明是唯一历经千年而不断、始终屹立不倒并传承至今的人类文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的“变易”思维精神,即“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五千年文明中蕴含有一种代代相传、“永恒不变”的“道统”精神,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止于至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既是区别其他文明类型的独特标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根”与“魂”。这种“永恒不变”不是僵化、一成不变的,而是置于一种“变化”的思维之道中阐释发展。恰如先秦时期孔子对于弟子问“孝”的不同回答,今日社会对“与时俱进”的理解和阐发,是在一种时代变迁、情境变换、话语变化中解读事物、看待发展。没有这种思维,中华文明生命有机体的勃勃生机和活力便无从谈起。因此,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以时代为脉搏,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才能焕发更为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以人民为中心,

加强传统文化的时代解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国家民族之“魂”,并非虚空、飘渺、抽象、单调的精神存在,而是深深扎根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以礼仪习俗为展演舞台的实践现实。可以说,长期共同体的社会实践生活是民族文化精神诞生的发源地,人们的日常生活构成了其具象化、真实化、多元化的展示场域,文化精神的体验感、共通感和生命感在礼仪化的生活世界中不断得以增强,并于开放互动交融中日渐彰显出勃勃生机。

礼仪文化的生活方式在教化育人方面的最大功用,在于建立一种个体自我与民族国家同频共振的情感连接线和精神共鸣体。因此,当代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应从当下现实的社会生活本身出发,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弘扬礼仪文化,深挖其内在的优秀文化传统要素,赋予时代解读,以增强广大民众对于民族国家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激发青年力量,

推进中华文化的代际传承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青年一代既是追梦人,更是圆梦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不仅要承继,更要发扬,要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者、传承者和建设者,让中华文化基因在代代传承中持久彰显活力。

事实上,在当下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播兴趣越来越浓厚。诸如诗词、汉服、礼仪、美食、茶艺、古琴等优秀文化精华,正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并逐渐演变时尚潮流。网红明星李子柒对传统美食、田园生活、习俗传统的演绎回归,已成为远播国内外的现象级文化事件,既展现出当代年轻人对于文化传承的新创想,也深刻表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对于当代人来说,仍是一种无法断离与舍弃的精神归属。因此,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充分关注并发挥出青年一代热爱新奇、敢想敢干、勇于创新、积极有为的独特品性,以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深层次促动青年一代乐于成为引领优秀传统文化新潮流的时尚“青”流。

搭乘产业发展快车,

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

就当代社会而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可以融汇到文化产业发展热潮之中,有着实实在在、巨大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的重要产业构成。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国宝会说话》《声临其境》等一系列文化综艺类节目和《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传统文化主题的动画电影纷纷取得叫座又叫好的良好效益,就是最好的证明。而汉服产业从消亡又再现、到变成民间自发的小众爱好,逐渐壮大为遍布海内外的时尚运动,更印证了传统文化产业不可小觑的发展潜力。

未来,我们的文化产业应进一步挖掘出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核,将高质量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厚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环,稳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一极,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借力科技创新驱动,

开创传统文化的新颖形态

如果要问,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给传统文化发展带来哪些显著革新与变化?线上展览与云端体验的普及,无疑是最突出最带有革命性、颠覆性的一个。从中央民族乐团开启建团60年网络展演,到“苏韵流芳——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到2020南京文化艺术节打造全国首个“5G+VR”演出等等,从中央到地方,诸如此类的线上文化活动盈千累万不胜枚举。透过这些跨时空、“无障碍”、“沉浸式”文化“盛宴”,我们可以发现,“文化+科技”的珠联璧合已经为传统文化发展打开一个新世界——有了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创新赋能,传统文化的发展可以冲破原有的客观环境或条件限制,实现形态上华美蝶变。而这种蝶变,正为我们更好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传统文化精神的更广衍射复兴创造了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新路径。

赵素锦(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和省中特理论研究中心南艺基地特约研究员,南艺马院副院长)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