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智库周刊 > 智囊坛 > 正文
加强制度建设,开创民生事业新局面
2020-04-29 17:00:00  来源:新华日报

“新的历史时期,建设民生事业应当有新的理念,必须着眼于先进的体制、机制,通过制度建设,开辟民生事业建设的新局面。如果没有好的体制、机制,民生工作就很难成为一项伟大的事业,也必将使现代化事业大打折扣。”

邹农俭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南京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城乡关系、社会结构。

民生建设一直是新时期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经历过这场疫情,民生建设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迫切需要,我们越发感到民生建设不可替代、十分重要。新的历史时期,进行民生建设应当有新的理念,着力于通过制度建设,开辟民生事业的新局面。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民生领域,人们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优质的教育医疗、健全的社保、平安而有秩序的社会、良好的生态环境。重视民生事业体现了执政党和政府回应人民群众重大现实关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要求我们着重通过制度建设来推进现代化的宏伟事业。实现现代化以后,仍然要通过这套新型的体制、机制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长期繁荣。民生领域同样如此。新的历史时期,建设民生事业必须着眼于运用先进的体制、机制来实现。如果没有好的体制、机制,民生工作就很难成为一项伟大的事业,也必将使现代化事业大打折扣。

现阶段来看,比较重要的民生事业建设有: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障、工伤保障、生育保障制度等,是一个现代化国度应当具备的基本制度。现在世界上多数国家社会保障制度采用的是基金制,就是说劳动者在劳动期间通过逐步积累,个人出一部分,就业单位出一部分,国家通过优惠政策出一部分,形成每一个人的养老保障基金、医疗保障基金,以备需要之时。这一基金需要时间成本,就是说时间越长,积累的基金数越大,应付需要越充裕。这套制度还应当定型,六十岁的人这样做了,五十岁、四十岁的人也应当这样做,才显得公平。要做到这一点,制度设计必须十分周全、完善,我们现在正在将原来“碎片化”的社会保障体制并入统一的轨道。

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建设。公共产品与民生事业关系最为直接。公共产品供给的城乡一体化、公共产品供给的体制设计是我们现在面对的重大课题。化解城乡二元化格局、消除城乡差别,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公共产品的城乡均等化供给难题。所谓城乡二元化,就是说城市是一套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农村是另一套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由此造成了很多不公平现象。推进现代化进程,必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平等。旧的体制运行了数十年,要实现城乡一体化面临诸多困难,现在必须着手设计出一套好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需要分清哪些是公共产品,哪些是准公共产品,哪些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兜底,哪些公共产品可以由市场来经营。基本的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来提供,对特殊人群的需求还必须由政府托底,超过“基本的”可由市场来提供。比如义务教育,公立学校提供基本的义务教育,而超过基本需求的所谓优质教育则由市场来提供,这就是公立学校与民营学校并存的依据。

重大公共风险预警、防治机制建设。社会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现代化实现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必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遇到风险能做到提前有所预警,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做准备,还要有比较好的手段处置,能将风险带来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像安全生产带来的风险、食品药品安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等,都需要有好的预警机制、处置机制。

社会组织参与民生事业建设。民生事业建设是社会治理的一个方面,应当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社会组织参与民生事业有多方面的优势:一是大大增加了社会民生事业的增量,从而造福更多的人;二是社会组织参与民生事业一般比较专业,专业化的队伍做专业化的事成效明显;三是社会组织参与民生事业大大降低了供给成本;四是社会组织充斥于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组织的动员、加入将使民生事业更加普及,产生的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策划 颜云霞 魏晓敏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