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智库周刊 > 智囊坛 > 正文
脱贫攻坚中的教育使命与担当
2020-08-18 09:51:00  来源:新华日报

中国的扶贫工作是世界奇迹、是人类壮举。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回望脱贫攻坚之路,教育的责任与担当不可或缺。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闽东乡村考察时就强调,“要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此后他也多次指出,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小康征程中,这些重要论断对教育的使命与担当提出了新要求。

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在坚持教育扶贫。教育扶贫夯实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发展根基。扶贫开发的实践和经验表明,教育扶贫作为我国“十三五”期间精准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举措,已经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最能起到长效扶贫作用并有助于最终摆脱贫困的是健康扶贫与教育扶贫。教育扶贫的最大优势是可以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知识和技能,改变自身贫穷的命运,同时还能带动身边人摆脱贫困。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因素,教育扶贫的最大意义在于提高贫困人口基本文化素质,改变贫困地区的整体面貌,斩断穷根,不让贫穷代代传递。“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要让贫困人群彻底脱贫并不再返贫,必须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

教育扶贫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成效,保证脱贫任务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发表的《世界科技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知识的差距,是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差距。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知识的普及靠教育,人才的培养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也必须靠教育,教育是支撑发展的基础。贫困群众既是脱贫的对象,更是脱贫的主体,内生动力归根到底是人的认识自觉和行动自觉,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教育扶贫要对贫困人群进行全方位的教育,通过其认识水平与认知能力的提升,从深层次上改变贫困群众“由要我富变为我要富”的认知,激发其主动参与脱贫、提升自我肯定的内生动力。

教育扶贫提升了贫困群众脱贫的智力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如果扶贫不扶“智”,贫困户就会陷入知识匮乏、智力不足、身无长物的困境。这样一来,即使脱了贫,也可能随时出现返贫,扶贫应有的效果就难以达到。“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当前,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主动性和能力较弱,缺“智”就成了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最大缺陷。脱贫需兴教,兴教“智”为先,教育扶贫要通过通识性教育传递“自我发展”“劳动光荣”的正能量,采取贫困群众能够接受的方式突出思政教育、强化韧性教育,提升其智力水平。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家贫子读书”“读书改变命运”的认知,改变“读书无用论”的思想,通过营养膳食补助、“雨露计划”、助学贷款和助学金等资助项目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

教育扶贫提高了贫困群众就业发展能力。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教育扶贫要通过职业教育补贴、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以及务工培训等措施,注重培育贫困地区人口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加工、农业产业链延伸服务等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鼓励劳动就业,改进工作方式和提升工作效率。“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要注重提高贫困群众谋生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让贫困群众掌握脱贫致富一技之长,让其在专业岗位上人尽其才,教育和引导贫困地区群众用自己的智能和智慧实现脱贫致富。

落实教育扶贫,重在坚持党的领导。推动教育扶贫,更好诠释了党的使命与担当。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带领人民摆脱千百年来的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目标,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的牵挂、最大的担当。贫困意味着对人的选择和机会的否定以及对人格的侵害,意味着缺乏有效参与社会的基本能力,无法享受基本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没有权利,被排斥在群体生活之外,被剥夺福利的状态。为人民谋幸福是十八大以来党的执政方略的根本特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全党的奋斗目标,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精准扶贫、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和重要方式,其目的是通过办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事业进而实现减贫脱贫的战略目标,这很好地诠释了党为人民谋幸福的执政初衷。

发展教育扶贫,更好践行了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教育扶贫的价值追求,就是教育扶贫所追求的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也就是要解决为什么要开展教育扶贫以及开展教育扶贫最终要达成什么样的结果的问题。贫困的产生和存在,直接表现为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落后,但其背后深层的原因则是机会、分配、权利、自由等社会核心价值没有得到充足的供给和充分的保障。从根本上看,贫困问题不只是简单的社会民生问题,其实质反映了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具有支撑意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现实追求。保障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收益,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结果公平原则,充分体现教育扶贫的实际价值。教育扶贫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表现为通过教育帮助多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减贫脱贫,而是通过起点公正、过程公正和结果公正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分配正义和关系正义,从而实现教育扶贫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需要正视的是,与产业扶持、政策兜底不同的是,教育扶贫周期长、成效慢、干扰因素多,既需要教育部门、社会、市场、群众等的共同参与,也需要长期、稳定、持续的教育投资。教育扶贫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大有作为,但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既没有客观系统的评估,也缺乏科学严谨的第三方评价。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战役”的重要战场和打赢“战役”的重要手段,需要我们引导教育扶贫科研攻关,持续加大教育扶贫投入,致力于全面改善教育教学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黄进(作者为江苏警官学院教授、副院长)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