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首要政治任务。近年来,宜兴市坚持以新思想传播品牌“理润陶都”为引领,积极探索新时代理论宣讲新路径新模式,精心打造具有思想性、公益性、开放性、大众化的新时代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平台。
一、集聚力量,覆盖全域,让宣讲队伍常下乡、常在乡
始终坚持打造层次丰富、广泛覆盖、专兼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理论宣讲队伍,推动基层理论宣讲由宣传部门“单打独斗”、唱“独角戏”向“协同作战”、奏“大合唱”转变。一是强化核心,合力并举。市主要领导带头至村(社区)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各地各部门把理论宣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主要领导带头开展宣讲,聚焦基层干群关心关注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解疑释惑、阐明真理,切实发挥理论宣讲的实效性、针对性。近年来,全市领导干部带头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两会精神等多个专题宣讲活动,宣讲2820余场次。二是校地联盟,借力而行。携手江南大学、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联合打造新思想学习联盟,实施理论宣讲能力素养提升“蒲公英计划”,连续4年开展理论宣讲骨干特训营,选拔130余名优秀宣讲能手走进大学深学习、闭关培训提素质,扎实提升理论宣讲能力和水平。与两所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特聘20名思政课专家与各镇(园区、街道)宣讲员进行结对,面对面辅导、手把手传授,构建“名师+能手+新秀”金字塔体系。2021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联合江南大学、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推出“田野上的党史课”,荣获2021年度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创新奖和第六届江苏志交会金奖。三是发动群众,全力推进。坚持纵向联动、横向互动,32个市级机关部门按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文化文艺、科普推广等组建了涵盖近200名宣讲能手的特色宣讲团队。各镇(园区、街道)从村(社区)中选拔政治素质好、群众基础深、宣讲能力强的同志建立18支各具特色的“百姓名嘴”宣讲队伍,培养了一批覆盖广、靠得住,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的宣讲志愿者。近年来,全市共组织惠民宣讲活动近13200场,惠及干群近240万人次。
二、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让干部群众随时学、随地学
坚持受众在哪里,宣讲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使理论宣讲由“一时一地”拓展为“随时随地”。一是突出“1+N”,强化阵地融合。实施理论宣讲示范点建设“繁星计划”,统一打造“晓Li的家”理论宣讲阵地。有效融合基层党校、党员活动室、道德讲堂、农家书屋、书院、茶舍等“N”个阵地,常态化开展基层理论宣讲示范点创建活动,示范引领,层层推广,逐步形成“一镇一品”的理论宣讲格局。“理响万家理论传播名师工作室”“凉亭讲习社”“德荣微讲堂”“初心会客厅”“深氧早课堂”等一个个群众“家门口”、有“地方味道”、受欢迎的宣讲微阵地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二是突出“互联网+”,深化线上线下互动。坚持线上线下同步发力。线上陆续推出“理论微刊”“理论电波”“青年主播说”宣讲品牌,2021年起联合市融媒体中心打造全省县级城市首个“党的理论宣讲+沉浸式体验”理论融媒体节目“新思想直播间”,目前已录制播出4期,近20万人次线上收看,相关做法被省委宣传部《宣传工作快报》刊发,被评为2022年度无锡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项目,入选中宣部理论局组织撰写的《百年大党面对面》一书。三是突出“强国+”,实化平台融通。试点建设“市、镇、村”三级“学习强国”众享体验空间,融合理论宣讲功能,打造线下学习打卡点。在全省创新启动“强国号”学习巴士,组织开展“‘宜’路有你”学习巴士惠民服务基层行活动,打造移动式新时代理论宣讲流动车。举办“强国主播团”全省基层行走进宜兴活动,造浓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氛围。
三、精准聚焦,创新载体,让理论宣讲聚民心、聚众力
始终坚持群众视角,对接基层需求,用百姓身边的事例、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解读阐释。一是“理论+文艺”,滋养百姓心田。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文艺宣讲创作大赛,创排了锡剧《老抠开店》、三句半《夸夸宜兴好地方》等156个内涵丰富、主题鲜明、群众欢迎的文艺作品,走进企业、校园、社区、农村进行巡回宣讲近400场次。二是“理论+比赛”,激发党群干劲。开展百姓名嘴风采展示活动,有效激发了基层单位组织宣讲、志愿者参与宣讲的积极性、主动性。近年来,在全省理论宣讲决赛中屡次摘金夺银。三是“理论+服务”,助力地方发展。坚持把理论宣讲与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结合起来,与服务百姓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结合起来,着力为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近年来,举行各类政策解读、技术帮扶、科学普及等理论宣讲走亲行动近3000场,惠及干群近9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