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热点聚焦 > 正文
变挑战为应战,化危机为机遇
2020-05-25 11:27:00  来源:新华日报

“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信心,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传递出一系列重要信号,引发省内专家学者热议。

应对挑战,

我们有底气也有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一个最新阐释,有许多新判断、新提法和新要求,要深入学习、加强领会。”省政府参事、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徐康宁说,讲话的核心思想是在危机中寻找和培育新机遇,在变局中开拓发展新局面;立足自身发展,辩证处理好中国国内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他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特殊阶段,尤其是在疫情的影响下,一些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经济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难以避免,国际需求大幅下降,国际经济交往受到严重阻碍,全球化的步伐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所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反映出当前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但也要看到,中国经济发展仍然潜力巨大、韧性很强,我们具有世界唯一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有世界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需求,这些都是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向好的根本基础,要树立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矛盾困难,做好长期应对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省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琴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发展过程中经济周期性波动、峰谷交替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同样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每一次挑战,都是一个不断推高人类智慧天花板的过程。在她看来,面对当前的挑战,我们有底气也有信心。比如,经过这场疫情,社会共识进一步凝聚,社会团结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构建了完整的产业体系,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和发展经验;中国人民勤劳、创业、奋进的精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资源;我国得力应对1997年金融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积累了应对困难的丰富经验。

危中寻机,

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自身发展。这是一个基本判断。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开放经济方向首席专家张二震认为,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我国外贸发展和利用外资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危”中有“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疫情对服务业冲击程度更高,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从比较角度看,受到的冲击程度要小一些。这是“稳外贸”的基础。二是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率先取得了战疫的积极进展以及生产的逐步恢复,如处置得当,我们不仅不用担心产业链外迁问题,还有可能会成为外资的“避风港”,吸引外资不断将产业链向我国迁移,尤其是高端和关键零部件的生产环节。

“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的发展格局。这是一个新的提法。”徐康宁认为,一个完整的内需体系,应该包括创新源头、完整的产业链、发达的市场体系以及完善的政策促进体系等,是一个分工明确、相互促进的有机体系。它有助于我国逐步形成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国民经济体系,以适应新型全球化新格局。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并不是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像总书记所讲的,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全球化,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以保促稳,

稳住实体经济基本盘

在当前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应如何谋求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群认为,认清形势,提振信心,方能从容应对,要确保“中国饭碗”装中国粮食,中国粮食中国生产。他进一步解释,信心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我国粮食产能持续增强。我国连续10多年持续粮食增产,粮食自给率除个别年份外,均超出90%的安全水平。二是我国耕地红线保护有力。我国目前人均耕地数量约为1.45亩,远高于联合国规定的粮食安全警戒线0.8亩。大约有30%的耕地质量较好,另有40%左右的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好,为藏粮于地提供了基础性保障。三是我国农业技术逐步提升。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近60%,为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能够实现藏粮于技的目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被提及39次,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热词。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供应链被部分阻断,企业复工复产形势不容乐观,就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宏表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就业、保就业是落实“六稳”“六保”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国积极应对疫情、努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举措。他认为,稳就业关键在于稳住实体经济发展的基本盘,要运用好各种政策工具组合,继续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尤其是激活对于就业带动效应明显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信心,帮助实体企业积极应对疫情的影响,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就业的影响,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颜云霞 杨 丽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