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思想周刊 > 政声 > 正文
创新科学普及工作 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2020-03-24 11:24:00  来源:新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迫切需要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科学传播产品和服务;信息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变化,也对创新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创新主体和传播媒体对科普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运行机制、资源配置、工作手段与现实需求不相适应,优质科普资源开发、集成和供给不足,传播方式和传播能力有待提升,科学精神的思想引领需要加强。事实证明,如果不加强科普工作,不仅科技创新成果难以顺利实现社会价值,无法及时惠及民生,而且伪科学和谣言就会趁虚而入,误导公众、扰乱公共秩序。当前,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也为加强科普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面对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新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创新科学普及工作,加快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构建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格局。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科学普及放到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将科学普及和公民科学素质指标列入“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考核体系。要进一步优化社会动员机制。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钟南山、李兰娟、陈薇等“网红”科学家受到追捧,起到了很好的科学传播效果。我们要发挥好“网红”科学家的示范作用,带动和激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入到科普工作中来,更快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和服务。江苏的科研院所众多,但科普资源集成并向公众开放程度不够。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媒体、企业、社会组织所属科普资源,面向公众提供常态化公益性的科普服务。同时,倡导科学普及共建共享、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理念,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分工合作、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普工作新格局。

适应公众需求精准科普。要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把握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不同人群的科普需求和接受方式,组织科普活动、推广科普产品,使科普更具针对性,给人民群众更多获得感。例如,在中小学设立科学讲堂,鼓励科技工作者到中小学开展科普讲座、科学体验。要聚焦公众关注热点提供科普服务。如结合嫦娥五号发射、5G投入商用等前沿科技热点精准推送科普内容,可以极大地激发公众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贴近民生需求,积极开展低碳生活、环保节能、食品安全、健康养生、疫情防控、应急避险等科普活动,特别是对重大自然灾害防治、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的应急科普服务,能够引导公众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要充分释放科普供给侧改革活力,加大科普与艺术、与媒体融合的力度,推出更多如《流浪地球》《熊猫传奇》等公众喜闻乐见、吸引力强、感染力强的优秀作品。要继续精心组织好科普日、科技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集中科普活动,把科普资源进一步向农村、西部和贫困地区倾斜,努力提供公平普惠、优质丰富的科普服务。

创新科学传播渠道和方式。从当前疫情防控的信息传播来看,互联网已全面融入生活,发挥了巨大的传播力、动员力和影响力。疫情动态信息、科学防控知识,从图文到音频、视频、动画,生动活泼地呈现,传播方式和路径向移动端和视频平台转移,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多元。创新科普工作,必须改变过去内容陈旧、手段单一的状况,强化“互联网+科普”理念,持续提升科普中国、科普研究、现代科技馆体系、青少年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农村和基层科普活动五大领域信息化水平,形成科普资源汇聚和共享平台;必须顺应互联网发展视频化、社交化、游戏化的新态势,创新“手段”、提高“黏度”、聚集“粉丝”、吸引“眼球”,努力把科学知识的传播、科学精神的引领渗透到微信、微博、影像、动画、视频、网游、网络社区中,拓展社会公众参与、互动、体验渠道,实现科普效果的最大化。

强化科学精神的思想引领。创新科学普及工作,要将促进公民掌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作为重要方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科学防控知识得到了广泛传播,但还有不少人被网上芜杂的信息所裹挟,有的甚至被网络谣言牵着鼻子走。因此,无论是报刊专栏、影视专题还是网络平台,在传播科学知识、辨伪辟谣的同时,应着力引导人们学会科学思维,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比较鉴别和综合分析辨明事实、分清真伪,提高独立思考、科学判断和运用科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强化科学精神的思想引领,才能涵养科学理性的社会心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完善科学普及的政策法规。加大科普经费有效投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普经费增长机制,支持科技馆免费开放和科技作品创作、科普产品开发,扩大优质科普资源源头供给。运用金融、税收杠杆,引导社会资本发展科普产业、壮大科普企业。健全科普人才激励机制。在推动科普专业学科教育体系建设、培育科普专业人才的同时,推广北京市的做法,开展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评价工作,畅通科普专业人才职业上升渠道。建议设立国家科学普及奖,列入与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同等级别的奖项。适时修订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已颁布施行18年,科普工作的内容、形式和目标、任务都有了新的变化,应根据新时代的新任务、新要求,适时启动修订工作,从法律上保障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并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朱步楼(作者为省政协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