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学习新思想 > 正文
学习爱国企业家典范,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2021-02-03 13:39:00  来源:新华日报

面对风云激荡的近代中国,张謇选择到家乡南通创办实业,几多艰难、几度辉煌。他炽热的爱国情怀、实业报国的非凡气度,引发国人几多感慨、几度赞许。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通博物苑时再次表示,张謇是企业家的“先贤”“楷模”。他深情地说,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作为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张謇意识到落后必然挨打、实业才能救国,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提倡实干兴邦,起而行之,兴办了一系列实业、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

增强爱国情怀:

士负国家之责,必自其乡里始

作为拥有拳拳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的企业家,张謇深受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传统熏陶,以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投身于救国实践之中。他在《垦牧乡志》中抒发:“士负国家之责,必自其乡里始”,也就是说,爱国必先爱乡,读书人承担报国之责应先从建设家乡、造福桑梓起。这是他一生的追求。张謇立德立言立业,立足家乡南通,造福一方百姓,付出了艰辛努力,使之成为全国的“模范县”,也在人民心中矗立起巍峨丰碑。张謇之所以折射新时代、引领企业界,是他留下了堪称经典传世、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历久弥新的企业家精神和品格。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士负国家之责”爱国情怀的人生底色、强国富民的事业本色。

始终勇于创新:

敢为人先,独力开辟无数新路

“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这是胡适为张孝若编著的《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所作序言的热情赞颂。时至今日,当人们徜徉江海大地,仍能处处领略张謇开创的诸多全国之最,他的新视野、新思路、新举措是多领域、全方位、广影响的。

“科学发达时代,科学愈进步,则事业愈发展。”张謇以工业、农业为立国之本,深知欲振兴工农业,必须追踪欧美各国日新月异之科技发展。张謇认识到外洋之强由于学,其工业因“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才能“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农业上则讲求土宜物性,广种植、兴水利。张謇不仅大力倡导新学,还亲自投身实业救国之中,积极引进欧美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与此同时,加紧培养技术力量,进行改良和仿制,进而实现企业的本土化创新。

现代化通常有两个路径,即工业化、城镇化。张謇经过潜心研究,选择纺纱厂项目,重要原因就是考虑当时南通“通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洲”。但是国门打开以后受到洋纱洋布的冲击,张謇认为“复念风气之来既不可遏,与其以本地生货输出境外,而仍用其制成之熟货,通之利日外溢,不宜。”集股创办纱厂是他务实创新精神又一重要体现。张謇以大生纱厂为起点,打造了一个基本产业链。这种集上下游产业为一体的工业集团,不但在当时中国绝无仅有,在当代也是工商业战略上的标杆。张謇推动农业向工业化发展,推动乡村转向城镇,为中国现代转型提供了城市更新样本。

坚持诚信守法:

忠信笃敬,持之以诚

现代社会基于契约诚信,不仅是公民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规范,更是市场经济基本行为准则,也是呈现企业家格局襟怀的精神基石。自幼浸润于儒家经典的张謇,对“诚”“信”推崇备至,并将诚信与现代企业的信用联系起来:“自治当从自重、自苦、立信用始。信用为吾人之自助。”他以“忠信笃敬”解释信用,即“忠则不贰,信则不欺,笃则不妄,敬则不偷”。

对契约的履行必须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张謇深知严格履行契约合约的重要性,曾强调“守法宜坚,不可假借”,不可稍有宽松,如果履行契约,所有条件稍有欺诈,则信用难以保持,何以招徕主顾?信用一旦丢失,终将带来无尽损失。张謇非常注重企业日常经营信誉,自觉诚实履行契约,即使资金周转困难,也想方设法加以解决,决不食言。如纱厂创办初期极端困难之时,张謇也不失信,而是采纳建议“尽花纺纱,卖纱收花,更续自转”,甚至做好了至无花可纺之时,停车闭厂的最坏打算。他嘱托财务负责人,对于前来结账之人,立即核实结清,应该偿付、应该索要的账目不可稍与含混。如有已经过期,一时不能偿付款项,也要拟订具体偿还办法,并积极落实。

在创办大生纱厂之初,张謇亲自撰写《厂约》,对自己和董事们厉行职责分工,明确奖罚措施、利润分配方式等具体规定,每天下午两点各部门主管举行例会,有什么问题及时在会上讨论解决。《厂约》之外还有25个章程,规矩达195条。

由于缺乏基本法律保护,张謇最初创办纱厂遭遇重重困难。民国初年,张謇应邀北上任农商总长,遂着手进行经济方面的立法工作,推动经济法治和信用制度建立。之后张謇严格依照法律展开经营活动,照章纳税,守法经营。

承担社会责任:

国计虽艰,民生实为国本

张謇出生在海门乡村,自小参与农业生产,亲历田间耕作之事,熟知农业之艰难,对劳动人民的疾苦感受深切,加之自幼饱览诗书,备受儒家思想浸染,可谓与生俱来拥抱民本思想。只要是与救国济民相关的事,张謇都视为己任,经世济民,全力去做。他发现当时在上海有许多处在底层、来自南通的穷人,并把这一“发现”转达周围人加以救助。面对近代中国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现实,作为儒商、历经艰辛走向成功的企业家,他既用自己的如椽大笔抒发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又通过创办贫民工厂和社会机构等一系列举措为改善民生作锲而不舍的努力。

张謇通过办实业、兴教育、做慈善等多种途径,从生活资源到文教卫体、从城区市镇到海滨滩涂等全方位、多层面致力于民众生活的改善,彰显了为百姓谋福祉、为社会作贡献、为政府担责任的思想追求,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不朽情怀。

拓展国际视野:

洞明世界大势,竞会五洲文明

“不明世界大势,不能解决一国问题。”张謇一贯主张:“一个人办一个县的事情,就要有一个省的眼光,办一个省的事情就要有全国的眼光,办一个国家的事情要有世界的眼光。”作为中国现代化先驱,张謇具有全球视野,始终关注着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趋势,从世界大势中寻找贫弱之中国、偏狭之南通可能的发展机遇,采撷可资借鉴的理念经验。

张謇“观察世界之眼光”所引领的教育政策,不仅着眼青年学生掌握西方科学技术,还要培养他们“开门商战”的竞争意识。江海阻隔南通社会发展,加上缺乏自然良港和物产丰富的腹地,南通史上一直没有成为流通口岸、商业枢纽。南通人自古从商只做本地生意,没有外出经商的习惯。张謇等先觉者在南通开启近代化进程时,充分意识到近代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于是办公司、修公路、开运河、辟航道、置车船,交通面貌迅速改观。

然而,更需要改变的是南通商人的精神面貌。张謇坦言:“世界经济之潮流喷涌而至,同则存,独则亡,通则胜,塞则败”。作为吴淞二次开埠的总督,张謇规划了吴淞开埠,同时吸引、集聚了一大批外国友人,除了兴办工贸金融企业及商会、举行劝业展会活动来培育人们经商意识外,还创办商业学校和多种专修班,培养“开门商战人才”,由此形成了具有现代商业精神的群体——“通商”。

思接千万载,瞭望新时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必须倍加见贤思齐、敬仰先贤。伟大时代哺育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照耀伟大时代。广大企业家应以崇高信仰支撑自己,以创新精神引领发展,以规则意识影响社会,以社会责任福泽百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壮阔新征程中,应当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深入学习崇尚爱国企业家典范张謇,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凝聚起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磅礴力量。

朱亮高 黄正平(作者分别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聘研究员;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