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智库周刊 > 智囊坛 > 正文
锤炼公共危机治理能力
2020-04-15 15:58:00  来源:新华日报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挑战,也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一次大考。应对挑战和考验,不仅需要守初心担使命,而且要有过硬的本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提高公共危机的治理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亟需着力从四个方面入手。

动员组织群众能力。无论是常态治理还是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危机治理,动员组织群众都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首先不能想当然地以为群众是“冷漠的观望者”或“无力参与者”,将之排斥在公共事务治理之外,而要相信群众具有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在危机境遇下具有守望相助、共同维护公共安全的善意本能。在此基础上,还要发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鼓励激发党员干部真心深入群众,走到群众中间去,了解掌握群众的意见诉求,为组织动员群众提前培育良好的情感基础。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努力探索社区治理专业化改革。从技术治理的角度看,这确实有助于提升社区治理专业化水平。但是,也在无形之中衍生出“越是专业化,越容易官僚化,越容易产生在群众身边,却离群众很远”的悖论。这已在一些地方显现并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暴露,使一些地方动员组织群众的能力大为减弱。这说明,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等公共危机,党员干部决不能“悬浮”于群众之上,而要通过群众观念教育、配齐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等途径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共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危机应对的“铜墙铁壁”。

依法治理能力。“国奉圭臬,治依良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只有坚持法治,才能把问题解决好,才能将各方面的优势转化成治理效能,公共危机治理同样如此。提高公共危机的依法治理能力,首先要培养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提高其运用法治方式解决危机的能力。比如,对于那些故意危害他人和社会公共安全、暴力伤害危机应急处置工作人员的行为,必须依法依规予以严惩。但是,对于没有造成不良影响、严重后果或依规依纪尚达不到问责或法律惩处程度的行为,则不能采取野蛮执法甚至是拳脚相加等直接背离法治的方式代替管理。同时,还应明确各级执法主体的行为边界,保持“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警醒,明白在面对公众时“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防出现任性妄为。在要求执法者执法守法的同时,也应加强普法教育和宣传,增强公众的法治意识,引导公众认真学习有关部门发布的危机应对规定,清醒地认识到应对危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并依法支持和配合危机应对。对于因危机引发的矛盾纠纷,则要加强调处化解并及时提供有效法律援助。

舆论引导能力。在公共危机面前,舆论是一种风向标。它不仅承担着向人们准确传递危机最新动态、发布政府应对举措的职责,而且还要及时澄清错误信息、释疑答惑、凝聚人心传递正能量。做好公共危机治理的舆论引导工作,不仅要牢牢把握新闻舆论领导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还要着力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其一,丰富主流媒体的宣传表达方式,革除空洞化、表面化的宣传模式,以鲜活多样的方式打通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最先一公里”。其二,构筑报、视、网、端、微等立体式舆论宣传矩阵,尤其是要正视舆论战场已从报、视转移到以微信为主轴的网络平台这一现实,充分开发并有效管理网络传播平台。其三,果敢激浊扬清,大胆传递正能量。对于一些错误言论或谣言,要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作出专业解答,及时廓清模糊认识,引导公众不信谣不传谣。同时,还要以易于为人们接受的方式传递正能量,真正做到把好事宣传好、舆论引导到位。

促进府际合作能力。公共危机的突发性、快速扩散性、短时间内难以有效调控等特性,内在决定了需要寻求多层级政府、多参与主体的协同治理。诸多案例表明,科学合理的府际协作关系是有效应对危机的重要支撑。但是,从当前情况看,一些干部尚不擅长推动府际协作。这是目前公共危机治理面临的突出短板,亟需破解。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革除寻求府际协作是“老少边穷地区才能做”的思想误区,积极向外界寻求支持。事实上,在危机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面前,任何一个地方政府甚至是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都难以独立应对。寻求府际协作是有效应对危机的必然要求,并不直接反映出地区治理能力的高低。要提高干部开展府际协作的组织协调能力。当其它地方政府前往实施救助后,摆在危机所在地干部面前的重要命题就是要通过构建程序简洁、反应灵活、运转高效的机制,将其他地方援助的人财物等各类资源迅速安置到危机应对的一线。要提高与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打交道的能力。广义的府际协作不仅包含政府之间的合作,也包括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业等主体之间的合作。要引导党员干部以合作互利的理念和信任包容的态度对待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并着力提高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能力水平。

陈 朋(作者为江苏省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