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智库周刊 > 智胜榜 > 正文
打造交通运输网 助力淮安新跨越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淮安样本”调研报告
2020-04-29 17:14:00  来源:新华日报

4月16日,省委书记娄勤俭专题调研江苏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释放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持续深入推进交通强省建设的强烈信号。交通自古就是民生要义、经济命脉、社会基石,在全球化的今天,交通更是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繁荣兴衰,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年来,地处江苏北部几何中心的淮安,奋力打造高质量交通强市,逐步构建起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不但为淮安实现“崛起江淮”梦想、重现“运河之都”辉煌提供强劲有力支撑,而且对苏北地区乃至全省也起到了“一子落而满盘活”的综合效应。为探究淮安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样本意义,新华传媒智库联合淮安市委办公室,对淮安“大交通”进行了深入调研。

拥抱机遇——

交通大发展

迎来崭新窗口期

交通兴,则城市兴、百业兴。历史一再证实,区域发展版图从来都非一成不变。交通运输关系国计民生、服务亿万群众。当前,推动交通大发展,淮安已到了一个新的历史窗口期。

交通始终是淮安城市兴衰的关键性因素。从历史上看,淮安曾因水运兴盛而带来城市繁荣,到近代以来,又因铁路运输和海运兴起、内河水运风光不再而导致枢纽地位旁落。改革开放以来,淮安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轮交通大建设,都带来了经济发展、城市进步的大跨越、大提升,交通发展在推进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着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把综合交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围绕构建“高速铁路为骨干、国际空港为优势、高等级公路为支撑、内河航运为特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战略目标,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交通运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群众、服务“三农”能力显著提升,为全市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和省重大战略赋予淮安新的枢纽定位。当前,淮安正面临长三角一体化、“一区两带”建设等重大战略交汇叠加实施机遇,《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运河绿色航运,《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确立了淮安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以及铁路枢纽、航空货运枢纽、成品油输储网络中心枢纽、淮河水运中心、区域物流中心的“一中心五枢纽”地位,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推动苏北轨道建设实现突破、打造苏北交通枢纽体系,推动淮安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并成功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一体化规划纲要》。国家和省重大战略赋予淮安的枢纽定位,为淮安新一轮交通大建设大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交通肩负着助推淮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具有便捷快速的属性,能够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快进快出、大进大出,让交通节点城市衍变为集疏运中心城市、枢纽城市。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加速推进,急需深广的腹地支撑,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也急需打通出海的通道,而淮安正处在两个需求的交汇点上。面对这一大好情形,淮安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就犹如搭建一根“导管”,一头连接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广阔的腹地,一头连接东部沿海等长三角发达地区,这既有利于淮安将更宽更广范围的腹地资源吸引中转到沿海地区,也有利于淮安将沿海发达地区各种优质资源要素吸引中转到腹地,对于淮安高质量发展无疑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重现辉煌——

综合大交通

捧出亮眼成绩单

在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区域竞争态势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淮安主动回应国家和省重大战略,积极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建成了一批具有关键性支撑、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交通工程, “运河之都”的历史辉煌初步显现。“十三五”以来,淮安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5亿元,是“十二五”同期的2.9倍。其中2019年完成投资155亿元,占当年计划120亿元的128%,再创历史新高。

阔步迈入高铁时代。去年12月16日,徐宿淮盐、连淮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淮安正式迈入高铁时代,实现了期盼已久的“高铁梦”。此前的9月20日,宁淮城际铁路正式开工建设。目前,淮安全市铁路营运里程达到226.1公里,现有普铁2条、里程100.5公里;高铁2条、营运里程125.6公里,正在加快推进沂淮铁路、沿淮铁路规划,加快宁淮铁路建设,积极构建7条铁路交会、多向放射的全省重要铁路枢纽。

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淮安公路总里程达到1.35万公里、实现了县与县之间通一级公路,县与乡之间二级以上公路全覆盖。全市高速公路里程达404公里,京沪、长深、盐洛、淮徐、新扬、金马6条高速公路贯穿境内,县域全部通高速公路,并在苏北率先建成长90公里、辐射6个方向的城市高速公路环。全市公路网密度按人口计算为27.43公里/万人,位居全省第一。

全货机航线成功首航。淮安航空货运枢纽建设纳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快速推进。去年7月9日,淮安至西安全货机航线实现首航,成为江苏省和陕西省之间的首条商业全货机航线。淮安机场通航城市增至32个,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234.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突破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4.8%、63.2%,增幅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位居前列。淮安涟水机场二期扩建工程2018年建成投入运行,跑道由2400米增加至2800米,新增客货机位13个。

市内交通快速发展。去年12月15日,淮安内环高架建成通车,标志着淮安中心城市正式进入立体交通时代。内环高架是淮安市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超级工程,总里程48公里,总投资165亿元。近年来,淮安市内交通实现快速发展。有轨电车1号线于2015年12月建成运营,全长20.07公里,日均客流量2.7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超过5.5万人次,建设运营效果在全行业处于标杆地位,成为淮安城市名片。此外,还建成了以城市中轴线淮海路上水门桥、盐河桥、古淮河桥、运河大桥为代表的一批重要城市桥梁,有力改善了城市交通状况和路网通行条件。

“黄金水道”大放异彩。去年6月28日,淮安市区首座全钢结构桥梁淮安运河大桥建成通车, 其“淮上明珠”的独特造型成为市民打卡的“网红桥”,打通了主干道淮海路的交通瓶颈,大幅提升“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的通航能力。目前,淮安全市共有航道73条、总里程1483公里,京杭运河、淮河、盐河、洪泽湖西线等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到231公里、位居全省内河第二。全市港口吞吐能力超过1.1亿吨,500万吨级以上吞吐能力的码头有4个,千吨级以上泊位达到134个。

枢纽经济——

为高质量发展

注入强劲新动能

随着淮安综合交通枢纽网络体系日趋完善,客货运量各项指标持续稳定增长态势,淮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效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运输经济稳步增长。2019年,全市客运量达到8189万人,其中公路占94.16%、水路占0.15%、铁路占2.82%、航空占2.87%;货运量达到1.33亿吨,其中公路占53.6%、水路占45.72%、铁路占0.68%、航空占0.007%。京杭运河两淮段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内河航道之一,淮安船闸年船舶通过量达到2.99亿吨。全市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到7810万吨,位居全省内河第一。2007年底淮安在苏北运河率先开通了集装箱运输,通过1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已拥有淮安新港、盐化工和南港三个集装箱作业区,11个千吨级集装箱泊位,吸引了周边地区化工原料、钢材、陶瓷、电机、电缆等十几种货物在淮中转,淮安新港拥有国家二类水路开放口岸,实现外贸货物“属地报关,异地放行”。2019年新开通至周口、蚌埠两个淮海生态经济带城市航线,开通的内外贸航线已达到11条,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4.4万标箱,同比增长20.7%,持续位居全省内河第一。加快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成功开通淮安至宁波海铁联运班列,为淮安及周边地区外贸业务架起连通海港的便捷通道。淮安机场迈入中型机场行列,进一步架起了对外交流的空中桥梁,增添了市民的获得感、自豪感。

民生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全面完成市区公交体制改革,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市区拥有公交线路99条、公交车1876辆,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公交车占比94.7%,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30.4%,有力支撑了文明城市创建和全面小康建设,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点赞。2019年9月,省统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研究室联合发布江苏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百姓满意度调查报告,淮安基本公共交通体系得分全省第一。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十三五”以来,累计建设农村公路2078公里、桥梁437座,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已达到100%,改善了农村交通出行条件。城乡客运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市区至涟水、洪泽客运班线实现公交化运营,金湖县、洪泽区开通全域公交,2018年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比省定目标提前两年,有力支撑了全面小康建设和脱贫攻坚。

绿色交通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淮安是全省第二个全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苏北唯一的全国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区域性试点城市,高分通过交通运输部考核验收。在全省率先建成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了感知公路、路网监测、水上ETC、公交智能调度系统、掌上公交等信息化项目,有效提升了交通运行监测能力。大力开展全市普通公路、高速公路、航道、铁路、港口等交通干线沿线环境综合整治,使交通干线沿线成为展示“美丽淮安”的景观带、风景线。近年来强力推进非法码头整治,累计拆除非法码头118座、取缔非法浮吊船作业点163处、规范发证码头32座,成效空前。

探索思考——

现代交通系统

应深挖区域特色

经过多年努力,淮安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仍然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等矛盾问题,短板比较突出。

从现实基础来看,尽管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基本确立,但“短板之短”不容忽视。淮安市初步形成的综合交通枢纽框架,仍与枢纽地位不相匹配,沿淮河、通海港等高速公路横向通道不足,干线航道网络有待完善,亿吨大港还缺少标志性码头,350公里/小时的高铁还需要进一步争取等。

从发展视角来看,尽管战略机遇在淮安叠加交汇,但“枢纽经济”还未完全解码破题。国家和省重大战略赋予了淮安枢纽定位,但高铁枢纽、航空货运枢纽刚刚启动建设,枢纽集疏运体系有待完善,枢纽的资源溢出效应还没有形成,交通运输与物流业、制造业、商贸业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不足。

从群众需求关切来看,更好地出行体验逐步得到满足,但交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衔接还不到位。离高品质民生需求仍有一定距离,还存在各种公共交通方式的功能分工不够完善、线网和站场布局不够合理、衔接换乘不够顺畅、区域交通的“毛细血管”有待进一步疏通等问题。

短板虽然客观存在,但淮安不沿江、不靠海,却依靠自身的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大交通发展之路。淮安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内涵要义、实现路径、现实模样等,对苏北乃至全省其他地区依然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

启示一: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基础在于规划带动,必须坚持以前瞻视角谋划推动交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是永久性设施,前期投入巨大,且一旦建成就很难改变,因此,“适度超前”是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应有之义,需要认真研究未来五年乃至更长远的交通规划,避免“规划批准之日即落后于实际”问题发生。

启示二: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路径在于创新驱动,必须坚持以靶向思维破解要素瓶颈制约。在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过程中,必须突出问题导向,不断优化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运行体系,让创新成为破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深层次矛盾和要素瓶颈制约的有效路径。

启示三: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力量在于以我为主,必须坚持以奋进姿态积极应对机遇挑战。发展交通事业,等靠要思想最要不得。既需做好向上对接争取文章,积极抢抓政策机遇,主动融入上位规划,更需做好自身挖潜文章,积极化解发展矛盾、破解发展瓶颈,通过自身努力变劣势为优势、变优势为胜势。

启示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核心在于区域联动,必须坚持以融合互通实现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区内循环畅通、区域互联互通,是各地发展交通的重中之重。打通主城区与各组团连接的快速通道,实现区域内外融合互通、各种资源要素快速流通,有利于推进市域同城化。

淮安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张建闯 孙清阳 华 贵 葛高华 白凤贺)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