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增强“四感”,提升思政课“精气神”
2022-06-28 12:55:00  来源:新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高校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是党第二个“百年”的青春力量。而高校思政理论课是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思想理论素养的重要课程,对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在“四史”学习的常态化长效化过程中,汲取百年党史智慧和力量,以增强“四感”提升高校思政课“精气神”,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崇高使命感铸魂,坚守初心使命。回望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辉煌历程,审视当下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形势,当代中国迫切需要具有崇高使命感的青年人才。在每一个历史性时刻,只有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对崇高使命的矢志不渝,我们才能经受住重重考验。

当代青年学生心智日益健全,思维活跃,最需要引导和栽培。高校须以思政课为支点,“蒙以养正”,推进“思政小讲堂”与“社会大学堂”间的无缝转换,开展“见证抗疫、强国有我”思政微视频展示活动,从“逆行者”精神中领悟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初心使命;凝练打造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温馨暖人的“冬奥思政课”,从更广阔的人文视角理解冰雪运动和奥运会的时代价值,从而将研究导向型教育、一体化教育融入思政课,构建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路径,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

以高度责任感强基,明晰历史担当。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须将“崇高使命感”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而使命感源于高度责任感。

高校不是象牙塔,更不是桃花源,是我们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当代中国大学生是将来在国际国内事务中肩负重要使命的人才,青年学生需要明晰自身肩负的厚重责任和历史担当,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和逻辑,果敢接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全身心谋新篇、干实事,赓续百年来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血脉,坚定历史自信,直面各种风险和挑战,以更加理性的思考审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更加广阔的视野看待世界变化和人类社会变迁,以更加有为的状态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引导学生把思政“作业”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学生不仅从理论层面提高水平,而且能从实践层面真正付诸于切实的行动,以“铭记红色初心,勇担未来使命”为核心,坚持“诚信求是,笃学致公”的价值导向,充分融合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项目和志愿者服务等公益活动,以“同频共振”之势获“同向聚合”之力。要构建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

思政课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整个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其精髓,引导学生锤炼品格、笃行实践、勇于担当、锐意创新,使“四有”新青年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命之源、力量之源。

以强烈归属感固本,厚植坚定信仰。当代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青年人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高校思政课需为学子构筑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和强烈归属感。

高校是引导学生经历从象牙塔走入现实社会的关键桥梁,是从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提升能力的孵化场,要通过骨干青年宣讲团,以新时代青年的视角,深刻解读新中国从何而来,细致剖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阅尽百年风云、在每一个历史关节点做出重要抉择,经受历史和人民的考验。在声情并茂中娓娓道来对祖国的归属感,在有声有色中掷地有声地厚植崇高信仰,做到丝丝入扣、“声”入人心,为青年学生高悬人生灯塔,让青年深刻理解一代青年的“岁月静好”和“自由驰骋”,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为青春撑起了一片天,而这正源于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自我革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未来世界发展日趋复杂多元,更具不确定性,因此在人才培养中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引领先进思想,培育扎实学风,心怀祖国和人民,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宏大胸怀,增强青年批判性思维能力,明辨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等事务中的是是非非,不断提升认识、把握、运用规律的能力本领,在根本上提升未来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使得广大青年学子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道路,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以厚重历史感定向,汲取党史伟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懂弄通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学懂弄通党坚守初心使命的执着奋斗,学懂弄通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学懂弄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重要要求”。领悟历史真谛,才能从历史深处获取未来的索引。

当代大学生阅历尚浅,必将面对各种迷茫和彷徨。思政课必须坚持科学融合“四史”学习内容,以学史力行为落脚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因时而新,坚持将理论学习和解决痛点、化解难点、疏导堵点相结合,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有机链接为“杠杆之力”,引导学生更加具体、明确、深入地理解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中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真实性。

通过寻访红色足迹,讲述英雄故事,实景实境地感受流动着的党史,结合线上线下多种方式“云游”,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前沿技术拓展时空,以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进行积极宣传和有效传播,让广大青年学子在喜闻乐见中感悟当代中国精神。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从南湖红船的“星火”到成立新中国的“燎原”,新中国从历尽千辛万苦成立,到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发展,直到繁荣昌盛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始终命运与共、紧密相联。将党史学习融入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历史之中,从厚重的历史中汲取奋进之力,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深厚情感。

郑 如(作者为南京审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南京大学哲学博士。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特色智库构建研究”〈16ZZD004〉的成果)

编辑:张理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