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党建引领,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2022-09-06 09:0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温丽馨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作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途径和国家倡导的就业形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和活力,随着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党建工作对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业保障和推动新业态新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推进机制融合,优化完善治理体系

新业态新产业是党的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数字经济催生的新业态新产业对我国的就业市场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挑战,健全和完善体现时代精神、具有新业态特色、契合新产业要求的党建工作体系,才能确保新业态新产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融入新业态企业治理结构之中。将党组织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工作任务、运行机制等有机内嵌到新业态企业治理结构之中,建立健全党组织与新业态企业治理主体协同互促机制,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新业态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和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要融入新业态企业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是党建工作的重要保证,新业态企业要结合单位特点从顶层设计、战略定位中设计自己的党建工作方略,通过制度和程序设计,制定实用性规定,将党组织建设相关规定纳入新业态企业制度和目标任务,推动党建文化与新业态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要融入新业态企业决策执行。将党建工作与新业态企业经营进行有效融合,把党建工作指标纳入新业态企业考核体系,完善党建责任评价机制,明确党组织在企业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使党组织在新业态企业管理体制机制中作用发挥组织化、具体化。

创新组织建设,筑牢党建工作根基

新业态发展背景下,新就业群体党建重要的是工作理念的创新,需要在先行先试中勇于探索创新推进党建工作体制机制与组织设置,建立完善的、能够覆盖新产业新业态新就业领域的党组织和党员管理体系,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和价值。今年5月,全省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推进会指出,把不断涌现出的新业态、新人群尽快纳入到基层组织中,纳入到治理体系中,切实把党的组织、党的工作覆盖到新兴领域。新就业群体党支部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础组织,是新业态企业团结动员新就业群体贯彻党的决定、推动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创新支部组织设置。结合新业态企业扁平化、网络化的特征以及从业人员流动性强、基层组织少、活动阵地少的实际情况,支部建立尽量依托行业部门和属地街道,应综合考虑新业态行业生产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聚集地等因素,通过区域性联建、行业化组建、片区化组建等多种方式组建党组织,把握就近相近原则,便于组织学习、开展活动。创新支部工作思路。新就业群体党支部直接与新业态劳动者联系接触,工作面广量大,要针对新业态劳动者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技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生活所需所求,紧紧把握有利于促进新就业群体发展的工作着力点,突出政治建设和融入中心,分层次、分类别指导新就业群体党组织建设。创新支部工作机制。构建科学有效的责任体系是推进新就业群体党支部建设和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要着眼于实现新就业群体党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明确党支部建设的主要任务、实施路径、运行机制、工作方法和评价标准,建立新就业群体党支部工作责任制,科学设立党支部或党支部委员会,合理划分党小组,明确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的职责和责任内容,同时针对新就业群体党支部书记和委员流动性较大、变动较频繁的实际,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原则,及时通过选派党建指导员开展教育培训或业务辅导,有效保证新就业群体党支部工作连续性。

拓展工作载体,党建融入服务发展

在推动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激发新就业群体党建活力,把党的工作做进新就业群体。聚焦支部作用实效化。主动服务新就业群体,深入到新就业群体开展调研,聚焦新就业群体的诉求和期待,谋划支部工作的实践载体和工作品牌,制定可操作的活动内容和目标任务,逐年延伸深化,保持活动的系统性,同时及时进行宣传报道,不断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注重发挥新就业群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新就业群体能对党建工作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进而激发新就业群体能够更加积极干事创业。聚焦阵地功能多元化。设立公有或专属的活动阵地,明确新就业群体党组织阵地建设中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坚持“服务功能最大化”的原则,推动技能培训、职业认证、爱心公益、社区综治等服务功能融入阵地,实现新就业群体学习有阵地、开展活动有场所、相互交流有平台。依托社区阵地资源,加强阵地互联互通,促进各新就业群体党组织在场地联用、组织联建、党员互动、活动联办等方面互助共赢,推进区域化党建互联互动,进一步激活新就业群体党组织活力。聚焦党建活动信息化。结合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和新就业群体的思想行为特点,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探索“数字党建”建设,构建“党建+信息化”服务网络化精准服务体系,打造高效便捷实用的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信息化平台,推动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持续升级。

(作者单位为常州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