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更好发挥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
2023-03-21 10:31: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陈俊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在干部队伍“选、育、管、用”四大环节中,党校肩负重要责任。近年来,淮安市委党校通过大力提升教学、科研的组织化水平,有效推动了办学治校整体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聚焦问题短板,着力提升党校教学科研组织化水平。2019年,《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正式颁布后,新时代的党校工作得到了全面加强。但在办学资源整合、师资力量调配、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与不足。党的力量来自组织,高度重视组织动员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优势所在。实践证明,只有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聚集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党和国家事业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各级党校迫切需要主动适应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创新制度机制,进一步提升教学科研组织化水平。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以清晰的组织目标引领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近年来,淮安市委党校围绕市委提出的打造“全国知名党性教育高地”目标,先后出台《中共淮安市委党校、淮安市行政学院“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远学杭州、近学南通,打造全国知名党性教育高地”进位争先行动方案》,对标24家省内外党校的先进工作,从校级层面拿出9条、部门层面拿出64条具体措施精准对标找差、补短强特。全面落实市委关于党校要“始终挺起政治立校的‘主心骨’,成为思想理论的‘播种机’,当好先知先觉的‘排头兵’,树立过硬作风的‘方向标’”要求,努力建设精品迭出、人才辈出、正气充盈的红色学府。

创新制度机制,以扎实的举措推动重大课题选题有组织攻关。建立学科组制度。设置党史党建、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法学、行政学等五大学科组,实行跨学科、大部制联动,组织各学科组围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集体攻关。完善“书记市长圈题、党校聚力破题”工作机制。每年初市委党校均拟出重点科研选题,呈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圈阅,党校领题、破题。建立重大课题校委班子成员领衔制。常态化开展“微调研”大赛,强化重点课题攻关的人力资源调配。2022年,6名校委班子成员分别担任相关重点课题负责人,共形成资政报告17篇,获得省市领导批示肯定12篇。全面推行导师制。按照自愿结对、专业对口与学科交叉、导师指导与项目合作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传帮带,增强团队协作力量,促进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快速提升。

加大组织投入,以强有力的组织协同构建精品课程体系。落实市委“关于党校教师人人要有精品课”要求,深化名师培育、名课开发、名品创作“三名工程”。制定出台《市委党校“人人要有精品课”暨学科组“一师一名课,一组一名师”培育行动方案》,通过建立重点课程公开招标、师徒结对辅导、公开讲评、季度通报、半年竞赛晋级、结果考核激励等6项制度,强化组织赋能,力争三年构建省市校三级40门精品课程体系。引入高端资源,培育骨干人才。聘请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市委党校三级名师作为指导教师,与高层次专家教授形成合作指导关系,对重大教学课题进行联合攻关。对重大课题实行项目化管理。用好《学科组教学活动计划表》《“一师一名课”打造计划表》《学科组“一组一名师”培养计划表》等三张表,进行跟踪管理、量化评分。以校委会中心组评课、校领导随堂听课和学科组试讲、集体观摩等方式,扎实开展“磨课、评课、赛课”活动。2022年,淮安市委党校申报的2门课程均获全省党校系统精品课程。另有6门课程获评淮安市2022年干部教育培训专题教学类精品课程。

强化党建引领,不断激活组织动力与活力。持续实施“五融党建”。坚持党校姓党,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融入党校各项具体工作和制度建设中、把党员作用发挥融入教学、科研等各项改革中、把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把为民宗旨奉献精神融入各项管理工作中,推动每名党员干部在组织生活中不断进行自我革命,为党校事业发展做到忠诚履职,勇争一流。不断深化“五维评价”。从对党校的事业忠诚度、岗位胜任度、工作负荷度、团队融合度以及履职廉洁度等五个维度,对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进行“五维评价”,动态评选“教学尖兵”“科研能手”“岗位先锋”。近年来,先后培养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等各类拔尖人才、骨干人才等21人次。深入开展“远学张桂梅,近学李银江”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教职员工对标先锋模范,发扬“吃小米饭、攻理论山”优良作风,争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布道者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践行者。与此同时,推行精细管理,提升组织效能。完善各类制度20余项,强化制度约束和风险防控。

(作者为淮安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恩来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