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近年来,镇江市委、市政府鲜明提出“产业强市”战略,实施“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做大做强四大产业集群和八条重点产业链,构筑镇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镇江深入推进“四群八链”高质量发展,必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市场规律,做强重点产业,深度谋划、聚力打造,整合资源、因链施策,在精准强链补链延链上蓄势发力,形成镇江产业发展的重点、特色和优势。
近三年来,镇江把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作为重中之重,以“链长制”为抓手,全面实施“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四群八链”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成为全市制造业稳定增长的主引擎。骨干企业规模明显提升,部分优质链主企业成为行业“领头雁”,促进和带动了全市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目前,镇江已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年销售超百亿元企业12家,超“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2家;年销售超50亿元企业22家,超“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2家。数字化转型水平明显提升。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智改数转”行动,积极开展重点平台、标杆工厂、企业上云、智能制造等试点示范建设,以点带面推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全市两化融合水平指数达65.7,列全省第7位;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37家,超“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7家;培育产业数字化转型重点示范企业42家,超“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110%。
也应看到,镇江推进“四群八链”建设面临一些制约。产业集聚度不高。“四群八链”产业链条不长,内部关联度不够紧密,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现有“链主”企业在行业内影响力、控制力不强,对上下游产业链的牵引力不足,产业链企业之间融通发展水平不高。比如,镇江北汽现有270余家配套企业,但在镇江配套企业仅有7家。产业规模偏小。对标先进地区,镇江“四群八链”总体规模偏小,整体竞争力不强。“八条链”中没有一条产业链销售超千亿元,销售超200亿元的企业仍是空白。创新能力不强。镇江“四群八链”企业多处在产业链的中下游,60%以上属于零配件配套生产,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创新能力弱,同质化竞争严重,缺少在全国叫得响的地标性产业。驻镇高校、科研院所与“四群八链”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广度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为推动镇江“四群八链”高质量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做强地标产业,重点打造高性能材料和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两条产业链。从发展条件看,两条产业链贡献度高,产业链特色明显,人才支撑有力。为打造好这两条产业链,要聚合要素资源。以开放性思维、“保姆式”服务,着力解决项目落户、土地供给、能耗指标、环境容量等方面的问题。只要不碰“高压线”、不踩“红线”,就可以探索打破我们现有的“条条框框”“地方规定”,给予企业充分的政策倾斜,将有限的资源要素向两条产业链集聚,打造“产业+科技+金融+人才”的良好生态环境。壮大链主企业。聚焦两条产业链中规模优势明显、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的企业,尤其是终端产品和整机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的配套服务,积极发挥链主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产业链龙头引领力。培育“专精特新”。瞄准两条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关键领域,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批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鼓励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加快“智改数转”,深耕细分领域,建立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实现创新成果落地,提升产业链节点竞争力。
培育潜力产业,重点关注船舶海工装备和医疗器械生物医药两条产业链。关注船舶海工装备产业链。虽然目前规模较小,年应税销售仅126.5亿元,但该链在镇江现有70家装备制造及配套企业,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市场知名度,其产品层次较高,配套品种较多,技术水平较先进,特别是船用中速柴油机、螺旋桨等6大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该产业链既有央企龙头企业带动,也有高校科技人才支撑。江苏科技大学享有“中国造船工程师摇篮”的美誉,建有全省知名的海洋装备研究院。《江苏省“十四五”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提出,镇江、南通、泰州、扬州要建成高端配套产业基地。省政府“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中,也将船舶海工装备列入“531”产业链培育工程,明确江苏要建成世界级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镇江船舶海工装备产业链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应倍加关注。关注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链。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民众健康观念的转变,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前景。镇江拥有鱼跃医疗、金斯瑞、吉贝尔等链主企业,其中鱼跃医疗在全球拥有80余家控参股公司,营业收入居国内前五,医用制氧机等七大产品连续10余年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目前正在推进的丹阳国药产业园、镇江新区医药健康产业园和再生医学小镇,有望形成“双园一镇”产业链的新格局。
树立链式思维,重点推进机制、政策、载体、环境协同发力。完善产业链群工作机制。目前,镇江有8个专班、7个机关部门、16位市领导挂钩“四群八链”,“链长制”工作成效明显。但大多数专班领导为兼职,工作繁忙,时间精力有限。在现有专班机制的基础上,要“定人定岗”,专职化、专业化,实行规划设计、招商引智、建设推进等“一条龙”服务。建立从政策制定、项目落地到推动发展的部门与板块联动机制,少说“不行”,多说“能行”,常说“怎么能行”,形成“一张皮”“一盘棋”的工作合力。提升产业链群耦合度。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本身就具备“链网式”结构模式,“链”与“链”在竞争、融合、赋能的过程中,往往会开辟“新蓝海”,激发“新动能”,在“多链融合”中寻找“镇江制造”更多发展的新增长点。推动产业链群集约发展。将产业链群发展与园区优化整合、孵化载体培育、散乱污整治、重点片区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围绕不同产业链群的发展需求,加大专业化载体平台建设,共享共用,推动集约发展。优化产业链群营商环境。加大相关政策宣传力度,深化助企服务,规范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降低企业办事成本,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镇江市政协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