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两个结合”的智慧结晶,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表征,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贡献。准确把握蕴含其间的历史文化意蕴,对于更好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历史前提:“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相伴随行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在被迫打开国门的历史窘境中与现代化不期而遇。现实残酷地表明,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面对的是“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满目疮痍与深重灾难。这一特殊国情,决定了没有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独立,不仅意味着政治独立与政治解放,而且意味着精神独立与精神解放。就发展道路的选择而言,就是彻底摆脱“文化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以“西方化”为圭臬的现代化既有模式,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从“第二次结合”到“走自己的路”,从“四个现代化”宏伟蓝图到“三步走”“新三步走”发展战略,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未来30年”战略安排,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历史选择:“新的思想”与“新的组织”相融相通
在救亡图存、救国图强的历史进程中,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蜂拥而起,农民起义、君主立宪、资产阶级共和国等各种救国方案次第登台,但均以失败告终。正如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所指出的:“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新的思想”与“新的组织”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理论引领和政治核心,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紧要的两大决定性因素。在近代中国面临整体性价值重构的关键时刻,面对纷至沓来、林林总总的各种思潮和学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了空前的历史性机遇。这是历史的机缘,更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开创、推进与拓展,正是“新的思想”与“新的组织”深度互动、有机融合的逻辑必然。伴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我们党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以“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为主要内容和以“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把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
历史进路:“制度之基”与“中国之治”一脉相承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是决定现代化成败的关键变量。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历史地、具体地统一在一起。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没有现成的答案,在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上是一个待解的“历史之谜”。也正因此,这一命题从一开始便具有了原创性与世界性的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基础上,经过社会主义革命,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凝聚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具有集大成意义的标志性成果。这是“制度之基”向“中国之治”的跃升,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制度文明建设的重大贡献。
历史逻辑:“关键在党”与“人民至上”息息相通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办好中国的事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统一起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创历史伟业。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一方面,构筑精神高地,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为根基和灵魂,构建起卓越而完备的精神谱系,引领和共铸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另一方面,全面从严治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以彻底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民价值观最经典、最彻底、最生动的时代表达。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伟大创举,是党与人民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生动写照。
历史必然:“共同富裕”与“全面发展”相辅相成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积极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始终将现代化建设与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有机结合。共同富裕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改革开放前,我们实行的是以满足全体人民基本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实行的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而为“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的发展战略;面向未来,我们应该也完全有条件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加扎实的成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的战略思想,我们党提出总揽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分彰显了“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哲学的鲜明特色。
历史使命:“中国道路”与“人类命运”休戚相关
现代化不仅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崭新构建,也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一国与世界关系的崭新构建。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用“世界历史”的特定范畴精辟地揭示了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当今世界,全球化在曲折发展中逶迤前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将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迈向社会主义的科学设想变成了现实,同时,也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展示出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重意义。中华民族历来秉持“天下大同”“和谐万邦”的理念,今天我们仍可遥想当年古代丝绸之路“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历史盛况,闻听沙漠深处驼铃阵阵的历史遗响。中华民族曾经长期雄踞世界发展前列,近代中国也曾遭遇与变革图强失之交臂的惨痛经历。天翻地覆慨而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今天的中国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征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无疑将会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奏响别样的华彩乐章。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原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