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近八年来,沿江省市和中央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长江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大系统,深化制度性创新和创造性实践,扎实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新时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实践,科学应对并解决了世界上大流域治理面临的一般性难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发展了中国特色大流域治理新理论新经验。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流域发展思想共识与整体治理体制机制保障。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重庆、武汉、南京、南昌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部署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在管理体制上,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中央成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规划和政策文件,绘制发展蓝图、明确目标路径、定期检查评估监督,推动沿江省市干部群众思想和行动发生重大转变,“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广泛共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融入行动日常。针对流域生态功能退化严重问题,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岸上水上划定沿江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格执行准入清单,实施重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为“一江碧水向东流”美景重现奠定重要基石。
二是推动地方协同融通,打造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的流域治理样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必须全面把握、统筹谋划。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沿江省市结合流域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特征,强化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地区治理机制的关联耦合,探索形成了系列流域治理新举措新体系。在“一盘棋”中对话磋商,不断加强区域协同联动,努力实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加强跨区域、跨部门和多层级数据信息共享和要素流动互通,推动清理阻碍要素流动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制度,完善就业、教育、社保等联动共通机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享共建,区域交通互联性、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不断增强,要素有序流动、产业合理转移、科教资源优化组合,区域融合实现重大提升,形成了更加紧密的流域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三是激发创新发展活力,促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协调。流域治理的重点难点在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关键是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近年来,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发展动力转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针对长江沿岸长期积累的传统落后产能体量大、风险多等问题,积极稳妥腾退化解旧动能,破解“化工围江”困局,为新动能发展创造条件、留出空间。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要求,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配套省际产学研衔接、跨区域合作机制,将科研、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坚持大中小结合、东中西联动,依托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带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完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激发全流域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以“生态约束+创新引领”为内核的创新驱动发展全面起势,充分释放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动力和能力。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的融合,加快战略支点建设,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当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系统总结长江经济带特色流域治理的新经验新做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流域治理理论,深化流域治理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分别为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审计大学副校长;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