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并强调“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战略要求。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高校需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构建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目标引领、使命驱动,以一流培养目标引领思政教育新格局。构建一体化思政教育教学体系,需要高校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强化高等教育使命担当,以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重塑引领思政教育教学格局构建,带动思政教育提质升级。一是强化目标引领。要坚持服务国家导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觉承担起为党和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探索新时代一流人才培养理念与路径,着力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知识基础、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突出的创新能力,努力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使命的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培养目标带动思想教育教学体系提质升级。二是强化使命担当。高校要加强政治引领,回答好“为谁培养人”这一关系教育举旗定向的根本性问题,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切实增强学生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使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入脑入心。三是强化顶层设计。要坚持以科学的顶层设计引领实践探索,系统设计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方案,推动思想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有机结合,优化设计具有中国特色、校本风格、符合人才自主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大格局。
坚持强化内涵、贯通贯穿,一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构建。构建一体化思政教育教学体系,需要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作用,贯通思政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将思想引领一线贯穿教育教学多个课堂。一是贯通思政理论课程体系。要坚持完善“入学第一堂思政大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史’课+形势与政策课”贯穿全学程的思政课程体系。集合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师资力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组建校内外高水平专家教学团队,建设优质“形势与政策”课程,有效提升教学实效。二是贯通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要探索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等教学组织,统筹全校课程思政建设。制定理工文医等各学科门类课程思政目标支撑和达成矩阵,开展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培训,组织开展国省校三级示范课建设,健全评价激励机制。三是贯通思想引领与第二课堂。要突出担当奉献精神和为国创新意识本领的培育,将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文化素质教育列入培养方案。以“挑战杯”等顶级赛事带动学习与践行、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螺旋式创新教育,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双创赛事,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以校内外名家大师领航带动“高质量课程—高水平讲座—高品位活动”文化素质教育。
坚持问题导向、联通联合,一体汇聚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支撑。构建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优质思政资源集聚不充分、合力不强问题,联通挖潜、联合集聚,建设一体化优质思政资源支撑。一是推进学科专业联通。依托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专业学院结对共建,推进“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院系辅导员+班主任”耦合育人,有力形成马克思主义学科和专业学院的协同育人合力。二是推进教学科研联通。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哲学社会科学基地等平台基地的作用,推动思政理论研究高水平创新成果进课堂、进教学案例,实现知识创新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三是推进资源平台联通。集聚校内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媒体教学资源库和案例库,供各学科专业共享、联通促进。拓展校外优质思政资源,建设覆盖各学科的社会实践基地,多渠道组织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领导力、跨文化沟通协作能力和奉献精神。
坚持统筹谋划、融通融合,一体构建思政教育保障机制和育人载体。构建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需要加强统筹协调、集聚力量、多维融通,建设多元融通的思政教育保障机制和浸润化育人载体。一是融通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综合改革领导机制,统筹推进保障机制建设,健全工作制度,形成通力合作的育人格局。二是融通育人示范引领合力。大力实施“十大育人”工程,全员参与课程、科研、实践等育人体系建设。通过国家级思政示范课程、国家级精品思政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党建示范基地等,形成一体化思政教育教学强劲引领合力。三是融通育人机制载体。坚持“内融外合”汇聚育人合力,构建思政、教学、管理、服务“四线联动”,杰出校友、校外专家、业界精英等共同参与的“思政育人共同体”。强化思想引领、交叉融合、文化润育,深化书院制改革,实施“书院导师+学术导师”制度,打造“党建领航”“从游相伴”“朋辈互促”等活动品牌,建设党建、生活、社交、文化、学习等融合一体的“一站式”润育平台,着力营造浸润式育人文化环境。
(作者为东南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7600218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