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同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会议进一步强调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理解“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意义,是以其为抓手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认知基础与实践前提。
从理论逻辑上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结合首先是缘于二者的同质性,即二者同属于观念上层建筑,是对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根本性质上的一致,是二者结合的逻辑根源。在具体内容上,虽然诞生于不同时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在一定范围内、一定层次上存在着方向与原则上的共性,诸如对天、地、人关系的思考,对于人性的观照,对社会治理方法论的探索,对理想社会的构思与追求等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
同时,二者也有着明显的差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真理性表达为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认识论与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都是对科学真理的揭示,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真理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确定了其独有的价值观念与社会追求,即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手段的人类解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以价值性表达为主,是针对具体领域与对象的价值观,诸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这些优秀文化思想是价值取向上的规范与主张,是在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尝试建立系统化真理性认知的前提下产生的,可以梳理出有着社会科学萌芽性质的优秀思想精华,比如“天人合一”“万物并育”“阴阳生万物”等朴素的真理性认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差异中有共性,在共性中有差异,从而构成了“第二个结合”的逻辑前提。正是二者的这些“和而不同”造就了彼此能够在具体实践中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从理论逻辑层面,打破了思想文化的中西之壁垒,古今之隔阂,更是对狭隘“文明冲突论”的有力回击,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
从历史现实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清末民初和新中国成立初期都经历过危机与挫折。在清末民初,面对西方科技与文化的强烈冲击,我们一直保有“学徒”心态,这种“学徒”心态就暗含着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虽然于新旧社会交替之际,破旧立新是发展的必然,否定过去才能迎接未来,但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从当时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现实轨迹来看,即使当时部分学者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崇拜迷信西方文化的做法仍然是当时社会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流。新中国成立初期,“破四旧”亦是不加区分地消极对待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起点的“思想解放”运动否定了此前对待传统文化的过激做法,但尚未上升到重新认知、梳理、挖掘进而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的层面。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两个结合”的概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之否定”,达到了对传统文化前所未有的科学认知高度,其中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分析、科学定位和辩证评价,并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做到这“两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发展同样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引。“第二个结合”在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中萌芽,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主客观条件具备的前提下被明确并系统提出,是又一次的“重大思想解放”。
从具体实践来看,只有解放了思想,才能够做到实事求是,才能根据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有章有法地推进工作。在谈到“第二个结合”的结果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论断充满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智慧。以“第二个结合”为导向,广大文化工作者才能更加自觉客观地分析传统文化,离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做到科学地“扬弃”;才能厘清诞生于东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发轫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并让其在合适的条件下产生“化学反应”“互相成就”,从而更有力地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文化认识上的思想解放,是完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的前提。
(作者为苏北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淮阴工学院社科处副处长;本文系202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历史与逻辑研究”〈项目号:2023SJZDSZ01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