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中牟、安徽舒城两地有网友反映,说好的人才购房补贴,迟迟没有拿到手。这并非个案,去年起,多地都出现了人才购房补贴兑现难的情况。
口惠而实不至,是激励人才的大忌;优惠政策兑现不了,也会影响到营商环境和发展环境。某些地方因客观原因一时无法兑现承诺,当务之急是回应关切、做好沟通,避免人才失去信心。同时,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群众过“好日子”的要求,尽力尽快解决资金缺口。但无论怎么补救,当地人才政策力度与财政收入水平不匹配也是不争的事实。有的地方用“砸钱多少”衡量人才政策的“含金量”,甚至不惜盲目攀比、互挖墙脚,这种做法难以为继。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因地制宜才能精准引才。一些城市之所以感到引才支出“压力山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将“引才”和“抢人”混为一谈。面对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和人口老龄化压力,城市既要招引人才,也要吸纳人口。但是,引才的规模和力度超出地区实际承受能力,很可能透支财政,还起不到预期效果。符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引领支撑的人才,对地方发展具有“乘数效应”,招引起来理应展现最大诚意。而城市吸纳人口、吸引年轻人,单靠“广撒网”式地“砸钱”则行不通。引才当然得拿出“真金白银”,但政策制定时不能照搬照抄、盲目攀比,要充分考虑本地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拿出“绣花功夫”,变“广撒网”为“精准引”。
“拼财”以外的引才手段,更有借鉴价值。近年来,有的城市把重点放在营造“城市多巴胺”上,用慢节奏生活、宠物友好、首店经济、星巴克指数等软指标,引得人才纷至沓来。这些举措生效的关键不是城市诚意,而在于城市认同感。“抢人”政策不能“单打独斗”,应深入分析人才对城市向往的是什么,将人才的需求体现在财政、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等各项政策中,做到制定政策“目中有人”,以宽广的“肚量”和迸发的“能量”吸引人才,推动城市整体实现“人才友好”。
“肚量”,指的是吸纳就业的能力。产业政策如何滋养实体经济做大、扩大就业“蓄水池”?劳动保障政策如何为灵活就业人员“撑腰”“送暖”?就业政策如何破除对求职者性别、年龄、地域的隐性歧视?有的城市把灵活就业人员真正当作家人照顾,建设零工驿站、“小哥餐厅”;有的地方考虑到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形,将大龄劳动者、实习生等特定人员纳入工伤制度保障……并非只有领军人物才是人才,为广大工匠、新市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发展机会,让更多人才从“内部造血”中脱颖而出。
“能量”,表现为城市生机勃勃有活力,紧跟时代有盼头。城市有没有关注“一米视角”,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社区有没有足够的老年大学,适老化服务水平怎样?城市的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能否承载更多人口?人才也有家人,人才也会变老,城市的人文关怀也是人才眼中的加分项。与其焦虑对人才吸引力不强,不如在政策制定上深谋远虑,更好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关系,以“深扎根”实现“广吸水”。
人才政策要和城市发展、城市治理等各项政策同频共振、同题共答,只有打出破题、破局的“组合拳”,在“肚量”“能量”等卖点中找出破局的组合,才能以人口和经济的良性互动,打造出吸引人才的“强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