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思政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育人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切实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自觉做好价值导向、道德教化工作,推动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顶层规划
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保证。高校应自觉在教育立场、教育方向、教育原则、教育实践方面,与党中央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思政教育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需要高校将思政育人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关键位置,将思政育人工作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充分发挥党对思政育人工作的全面领导作用,保障思政教育转型发展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同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打造思政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工作格局。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各级党委领导应全面审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势与短板,遵循“优势保持、弱势补齐,以优带劣、协同发展”的原则,推进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全面建设。党委领导应履行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职能,组织教务处、学工部、教工部、财务处、后勤保障部、宣传部等多部门协同参与,成立思政育人专项指导小组,负责制定发展方案、明确相关主体责任;履行思想领导职能,定期组织思政育人高质量发展专项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三会一课”等活动,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对思政育人工作创新发展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推动思政育人工作与时俱进。
高校党组织应推进制度保障建设,制定明确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学科发展体系、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体系、教学质量监督评估体系、学生综合素养评估体系等。将思政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资源调配,保障要素高效流动,努力推动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焕然一新。
坚持守正创新,变革教学方法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应坚持守正创新,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不移地做好意识形态宣传工作,传播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以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做好培根铸魂工作,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立足思政课堂这一主渠道,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讲清讲透、搞懂弄清。高校思政教师应转变育人理念,尊重学生主体性,遵循“灌输+启发”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实施启发式、项目式、自主探究式、体验式、合作式、专题式教学。在思政课堂上,主动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彻底的思想理论、主流价值观理论等,引导学生、说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觉悟、积累丰富的思政理论知识,形成良好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能力。同时,注重创新课堂形式,搞活思政教育理论课,落实“党政领导带头讲政治”制度。抓住“开学第一课”、“大思政”教育公开课等契机,加强党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思政教师应拓宽教育视野,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体系,加强第二课堂育人实践。通过校报校刊、校宣传栏、校园广播等渠道,宣传思政教育理论知识;定期组织思政专题知识讲座、学术会议、思政知识竞赛、红色主题文艺汇演、经典著作阅读赏析等活动,强化学生的思想认同与政治觉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三下乡”“乡村支教”等活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此外,开展在线教育、直播教学、虚拟仿真实训等,以现代化教学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性。
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师资储备
高校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加快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号召,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躬身笃学的现代化教师队伍,以满足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需求,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制定严格的教师选拔录用制度,严把质量关,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教师的政治觉悟、理论基础、教学技能、教学理念、道德水平等。依托“创新人才引进工程”“领军人才引进工程”“青年英才引进工程”等加强人才引进,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宣传人才引进项目,以多渠道招揽丰富师资储备。
坚持引育并举,鼓励教师参加学术论坛、讲座培训、课程培训、学术报告会等培训活动,以丰富教师专业知识储备、增强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同时,制定差异化的教师人才培养机制。针对骨干教师,组织其参加学科前沿教学培训和专业知识高级研修班,提供国外进修、名校交流学习的机会,为其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和项目启动资金,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储备后备资源;针对青年教师,严格落实听说课、督学导学机制,采用“大手牵小手”的导师培养机制,挑选青年教师参加教师技能大赛、教学观摩赛等,在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中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针对教学名师,成立专门的名师工作室,组建包括学科带头人、项目负责人和优秀教学名师在内的名师教学团队和科研精英团队,激励其他教师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此外,高校应完善教师保障制度,制定实施教师考核标准、监督管理条例、奖赏激励机制等,为教师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的全面提升提供制度支撑。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