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韩剑,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省委宣传部重点智库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院长,江苏经济国际化研究基地秘书长,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曾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学术研究奖一等奖,商务部发展研究成果奖,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课题20余项。
开放是江苏的鲜明特色与突出优势,创新成为当前江苏发展的第一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重大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工业园区调研时特别强调,要“继续扩大国际合作,努力打造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以高水平开放集聚创新动能,以创新引领全面开放新格局,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重要突破口。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绿色低碳、人工智能已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出现分散化、多中心化趋势,全球创新链网络化、多极化特征更加突出,构建开放创新生态,越来越成为各国推动高水平国际合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把握新科技革命历史机遇、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封闭的创新无法带来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在开放的系统中进行。全球领先的技术才是颠覆性前沿技术,全球市场和资源是培育新动能、新模式的最好土壤。要广泛吸收人类文明和创新成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扩大高水平科技合作,汇聚全球创新要素资源,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推进新型经济全球化贡献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江苏教育、科技、人才优势突出,要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首要任务,以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为最终目标,以制度型开放为抓手,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重要实现路径,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在向全球创新链跃升中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创新体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仅要聚焦投资、贸易、金融等对外交流合作重点领域,更要将优化开放创新体制作为新阶段高水平开放的新方向,不断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创新与贸易、投资、金融相融合的体制机制,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提升创新要素流动自由化便利化。加快国内科技管理制度与高标准国际规则对接,探索科技开放合作新机制,构建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实施开放多元的人才引进政策,用制度红利吸引国际化人才。
有效促进开放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江苏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核心竞争力的现实要求,必须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大创新平台作用,依托国家大科学平台,以引才、引技、引智相结合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必须强化企业作为开放创新主体的地位,尤其是要鼓励科技型领军企业牵头和参与数据安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国际和国家标准制定工作。更好发挥我省外资研发中心全球创新资源配置作用,支持其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加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和创新人才培养。
完善公平竞争的开放创新营商环境。世界银行认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来刺激经济增长。世行B-READY(营商就绪)评估体系纳入市场竞争指标,从整个私营部门的角度衡量促进竞争和创新的关键法规。相比传统业态,新业态新模式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探索适应新质生产力需要的准入准营标准,积极鼓励创新。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新业态和新模式的监管,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在包容与审慎中找到有效监管的平衡点,才能实现治理能力的提升。
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开放创新体系。良好创新生态有利于形成创新资源要素的集群集聚,如韩国首尔、法国巴黎、英国伦敦都形成了以城市集聚资源的创新生态形成创新城市群。根据2023年版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上海—苏州集群升至全球第5位。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科技创新区域协同,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布局和建设,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市场以及技术交易市场的一体化建设。同时,进一步发挥我省双向开放创新枢纽的溢出效应,以“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交流为依托打造国际创新策源地,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和辐射全国。
更好统筹开放创新与风险防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但科学变革与技术进步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尤其是科技全球化下的开放创新必然会面临科技安全、数据安全、金融安全、伦理安全等重大挑战。一方面,要及时识别、评估与控制因市场、环境与政策的变化及突发事件等引发的风险,以避免开放创新体系失灵,另一方面为了减少对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干扰,要明确开放与安全的边界,积极探索“负面清单”的方式列明禁止性措施,积极推动科技安全立法的地方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