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雨花英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
2024-08-26 09:20:00  来源:新华日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孝义观、修身观、生死观、历史观、民本观是传统儒学思想体系中的优秀观念,也是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雨花英烈铸就的伟大革命精神充分体现出雨花英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

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孝义观的传承与超越。“夫孝,德之本也”。孝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雨花英烈非常注重以家庭为基础的孝道家风,关爱亲情、礼爱家人,但雨花英烈并不是简单地认同传统的忠孝观。相反,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后,雨花英烈以人间正道慰父母为“孝”、以民族大义为“义”,由此得以超越普通亲情,将对家人的亲情升华到对劳苦大众的爱,心甘情愿地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雨花英烈不是不注重个人亲情,而是他们深刻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只有奋起革命,铲除不平等、不合理的社会政治制度,使劳苦大众得到解放、获得幸福,才能最终使自己的家人得到幸福和安宁。因此,雨花英烈在革命斗争中,不图小义、不顾小家,正如冷少农烈士在家书中所说“我是把我的孝,移去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忠实的去为他们努力”。他们义不容辞地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并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献出生命。

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身观的传承与超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追求和高尚情怀,将自身道德修炼与“家”“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之一。雨花英烈在成长时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谭寿林烈士在中学作文中写下“天下有事,丈夫当以功济四海”,胡秉铎烈士学生时代的座右铭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吾辈担当!”面对近代国家蒙辱、民族蒙难、文明蒙尘的苦难深渊,雨花英烈在众多主义思潮中选择了为人类求解放的马克思主义,将个人道德修炼,升华为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代表无产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雨花英烈的道德修养超出了中国传统道德情操的范畴,增加了党性内容。特殊的斗争环境和独特的群体特征,决定了雨花英烈的道德修养主要体现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党忠诚、严守党纪三个方面。这也是雨花英烈舍小家为大家,甚至散尽家产干革命的重要支撑。

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死观的传承与超越。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儒墨道法等各家对生死观均有不同指向。儒家生死观更强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雨花英烈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追求民族大义、不畏牺牲的大丈夫气节。陈原道烈士中学时就在作文中写道:“身可杀,而爱国热血不可消;头可断,而救国苦衷不可灭。”这种大丈夫气节在雨花英烈面对铁窗炼狱和刑场生死等考验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远不足以说明共产党员的革命英雄主义。面对信仰的终极考验——生死抉择,雨花英烈展现出对生死的坦然无畏和对信仰的纯粹坚定。一是因为他们站在人民大众和国家民族的立场上,把衡量生与死的意义和价值标准,定位在为人民和民族利益而生、为人民和民族利益而死。在雨花英烈看来做共产党人可能会被敌人杀死,但“共产党人是杀不完的”。二是因为他们普遍认为共产党人有“两个生命”,一个是肉体生命,另一个则是政治生命,政治生命要比肉体生命更为宝贵。郭纲琳烈士明确告诉亲人“我不愿造一点点罪恶在我生命中”,“请你原谅我不能屈伏在一个无罪而加上有罪的名义下来遵从你”。三是因为他们坚信中国革命终将胜利,牺牲必定会换来光明。史砚芬烈士告诉弟弟妹妹“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我死后有我千万同志,他们能踏着我的血迹奋斗前进,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故我虽死犹存”。

四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观的传承与超越。“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顺势而为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由此,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雨花英烈主要从事白区斗争、地下斗争、隐蔽战线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特点更为突出,因而更加重视“时”“理”“势”的运用。特别是他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后,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看待历史、把握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实践。高文华烈士在写给妹妹的信中,就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社会现状进行了阐释,指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右派本质是“帝国主义利用新的压迫人民的工具新军阀”,“是暂时而且不稳固的”。正是以雨花英烈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能够立足现实、审时度势、把握大势,形成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观,科学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坚定理想信念,走在时代前列。

五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观的传承与超越。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政治道德观念和政治价值取向。雨花英烈革命精神中的“为民”思想,不仅继承了古代朴素民本思想的精华,也包括了近代国人“天下为公”的价值追求,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理念的彰显。雨花英烈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有深刻的思考和具体的实践。尽管雨花英烈中很多人出身于殷实家庭,完全可以过上比较舒适的生活,但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参加革命斗争实践,他们的无产阶级觉悟被彻底唤醒,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而努力奋斗。为此,雨花英烈“以大多数人之幸福为最终目的”,相信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同患难共生死,自觉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深刻理解和彻底实践,雨花英烈才能真正践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王跃 刘志亮 作者分别为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南京雨花英烈研究会会长;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馆员)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