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江苏大讲堂 > 理论文库 > 正文
系统推进大学生历史自觉教育
2025-06-27 11:1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廖想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青年历史自觉的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历史自觉是青年感悟民族根脉、坚定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是其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勇担时代重任的精神动力。高校应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坚持科学性、针对性、实践性原则,通过创新思政课程、丰富红色实践、优化网络传播等方式,全面增强大学生历史自觉意识,激励青年在民族复兴征程中踔厉奋发、担当作为。

优化课程教学,夯实历史自觉理论基础。历史自觉作为青年学子思想成长的重要维度,其形成不仅依赖情感共鸣和实践体验,更根植于系统、深刻的历史理论认知。因此,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构建科学系统、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的历史认知体系,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时代观。在课程设置上,唯物史观应贯穿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不仅作为理论方法加以讲解,更应成为观察社会变迁、分析历史成因的基本工具。中国近现代史所承载的奋斗记忆与制度变革,构成学生理解民族复兴历史必然性的精神通道。教学应引导学生体认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全面振兴的历史逻辑,认识到每一代人所肩负的使命不是凭空设定,而是嵌入历史进程、延续时代责任的深层召唤。历史教育的深化不应局限于通识课程体系内部,更应拓展到专业教学之中。无论是工程技术背后的工业化历程,还是文学传统中的文化演化轨迹,专业知识本身即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维度。高校有必要在各类课程中植入学科发展史,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洞察中国现代学科体系的建构过程及其背后的国家实践,从而提升对专业的历史理解力与文化承载感。归根结底,历史自觉并不只是对过去的记忆,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定位和精神姿态。当课程教学真正实现从知识灌输走向思维激活,从文本传授走向情境体验,青年学生才能在理论学习中确立历史立场,在现实参与中落实历史责任,在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时代角色。

深化协同实践,激发历史情感与责任担当。在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深化协同实践,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与责任担当,既是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实践教学、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相比传统课堂中的理论灌输,基于真实历史场域的田野化教学更具沉浸感与感染力,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在体验中建构历史理解、在共情中升华价值认同,从而实现历史认知向情感认同与使命担当的转化。高校应主动对接区域优质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地方博物馆、革命纪念地、非遗传承机构等建立稳定的协同实践机制,将学生置身于“活”的历史情境中开展调研与探访。以“走出去、沉下去”为特征的现场教学模式,能够打破课堂与现实之间的隔阂,引导学生通过口述史访谈、民俗文化记录、地方档案整理等多样化方式,探寻历史文化的真实脉络。实践证明,馆校共建、协同育人的模式具有显著成效。通过协同实践所激发的历史情感与责任担当,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自觉。学生在“走进历史”与“感悟历史”中,逐步形成服务人民、奉献国家的历史使命感,从而将自身发展主动融入到民族复兴与社会进步的宏大实践之中。

强化网络引导,拓展历史文化数字传播路径。在数字时代,青年群体的认知方式、价值建构与文化体验正日益向网络空间迁移。互联网不仅重塑了知识传播的形式,也深刻影响着历史文化的接受路径与认同机制。对于高校而言,如何回应媒介生态的深度变革,借助数字媒介拓展历史教育的边界,是推动历史自觉培育的关键所在。高校具有独特的学术资源与专业优势,应在此基础上统筹整合历史内容与媒介形态,打造系统性、沉浸式的历史文化数字平台。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大历史节点、地方文化传统与专业学科特色,建设主题化、结构化的网络平台,将课程资源、文献资料、史实视频、口述档案等打通链接,构建出具有关联性、逻辑性与场景感的历史知识体系。在传播策略上,高校还应主动融入青年日常所处的社交媒体平台,将历史内容嵌入他们的情感表达与社群互动中。以抗战记忆、红色文化、非遗技艺等富有情感穿透力的历史主题为切口,结合短视频、微动画、图文讲述等形式展开叙事,通过视觉张力与情境重现激发情感共鸣。相较于传统的灌输式话语,以学生视角、网络语言、审美表达为特征的“青言青语”传播模式,更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其历史认同感。当高校能够在云端重塑历史场景、激活情感体验、促进深度参与,历史文化也就不再只是博物馆中的陈列物,而成为青年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深植于认知结构与价值秩序之中,引导其在新时代的社会实践中承担起更深层次的文化责任与公共使命。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