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0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贯穿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并引领我们建设一个更加绿色低碳的美丽江苏。统筹有序推进“双碳”行动,需稳妥把握“立”与“破”的辩证法,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既着眼长远,也立足当下,坚持降碳、减污、增绿、增长四位一体协同推进,处理好中长期绿色转型与短期经济平稳增长的关系。
“先立后破”是相对于“先破后立”而言的。“先破后立”,需要打破旧有模式,才能创造出新的。而“先立后破”则是先创造出新的,再打破旧的。“立”和“破”的次序很重要,“先立后破”还是“先破后立”,要根据时与势相机抉择。比如,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要求“腾笼换鸟”,腾笼不是空笼,先要研究“新鸟”进笼、“老鸟”去哪?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权衡好实现“双碳”目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关键就在于把握“先立后破”。具体而言,就是要先把减碳的基础设施做好,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和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前提下,再进行去煤减碳。
江苏是产业大省、用能大省。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是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加快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统筹推进,尊重规律、把握节奏,稳妥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防止过度反应,确保安全降碳。
从“立”的方面讲,需要稳住存量,争取时间实现新能源的逐渐替代,从而向低碳乃至“零碳”平稳过渡。要抓住关键变量,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提前布局、持续发力,加大清洁能源、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钢铁低碳发展等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力度,争创国家级储能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强化低碳零碳负碳技术项目攻关和推广应用,率先走出低排放、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从“破”的方面讲,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时间窗口偏紧的实际,深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无论是新引进实施项目,还是对既有项目的改造,都要严把碳排放的关口,有序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加快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积极构建清洁能源体系、绿色制造体系、低碳生活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前不久,《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继发布,为地方“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行动指南,让路径更为清晰、科学、合理。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坚定绿色低碳发展方式,稳步有序、久久为功,一定能打赢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让绿色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最鲜明的底色。